碧娜鲍许× 文温德斯 舞蹈、剧场的重新定义
图、文/Cue.电影生活志2009年,6月,德国女性编舞家碧娜鲍许(Pina Bauch)罹癌辞世,享寿68岁。此一消息传开,不胜唏嘘。
1972年,碧娜鲍许接下乌帕塔芭蕾舞团(Wuppertal Opera Ballet)艺术总监一职,将其名改为「乌帕塔舞蹈剧场」(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旋即为舞蹈历史写下新页,在艺术成就上,依循德国二战后表现主义精神,重新定义了舞蹈与戏剧之间的分界,为世人的舞蹈体验揭开了全新视野,其影响力至深,成了20世纪以降,大部分舞蹈创作者的创作示范与灵感依据,也改变了许多观众的观赏态度与品味,她无疑是在对过去传统进行根本的改革。刚开始舞蹈界反弹声浪不断,甚至其重要作品之一《康乃馨》赴印度演出时,德国外交官里部分人士认为是一场不入流的演出,但这反而更加确定了她的创作本质与目标─「透视与拆穿所有的本质」。
碧娜将人性哲学思维带进了连续动作之中,她曾说过:「我在乎的是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从真实生活中取材,以「社会化的重复动作」激发舞者/演员的创作思考。在剧场里,无论是戏剧或是舞蹈的表演者都知道,「走路」是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动作」,是一项表演者需要最讲究与练习的连续姿势,这个在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动作,因为在成长经验中不同的学习方式,而在相同中出现细微的相异性,而在舞台上,它代表了角色的精神与意义,在碧娜的作品中,常以单一的「走路」来呈现角色与画面,透过点(单一角色的连续动作)连成线(加入其它角色),来构筑整个面,即大量舞者/演员出现在舞台上,以呈现最真实的人生状态。
碧娜说:「跳吧,跳吧,否则我们将会迷失……」这句话带领着温德斯一行人向前。2011年,《碧娜鲍许》在柏林影展首映,搭以好莱坞商业片惯用的3D技术,一开始还是有舞迷影迷们无法接受,但在影片结束后,许多人纷纷落下感动的泪水,惊叫着:「碧娜,她一直都在……」是的,她将一直都在,无所不在。
撰文:廖崇捷 图片提供:原子映象*本文节录自《cue.电影生活志》5月号,完整精采内容,请见杂志。*《cue.电影生活志》5月号──哆啦A梦 诞生前100年祭 上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