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竞争少有赢家

有的家长因为条件观念原因,早早地送孩子进「全托幼儿园,一周才见孩子一面。而在很多农村地区合并幼儿园、小学中学,这使得大量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早早过上寄宿制生活。都会导致一些后续教育问题

早早地让一个孩子离开家庭,把他抛入集体生活中,会导致儿童早期情感发育的损伤。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弥补早期精神发育所缺失的东西,反自然的行为最终都会付出代价。

「70后」这一代父母,很多已开始品尝由自己制造的「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寄养儿童」所带来的「恶果」。有他们作为前车之鉴,更年轻一代父母们已有意识地避免和孩子分离,把和孩子相处当作「早教」的一部分。在养育孩子和自己的事业形成冲突时,不少家长做出了痛苦而理性的选择。比如,有的妈妈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工作机会;有的宁可放弃高收入的职位。这是家庭教育出现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这是个积极的信号,但有了这样积极的意识不等于有了条件。现在确实还有好多年轻家长为没有条件和孩子相处而苦恼。比如职场中的女性往往承担了不亚于男性的工作,母亲这个角色又要求她和孩子有更多的相处机会。这是年轻家长面对的第一个困境,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70后」、「80后」两代人都是在竞争中成长的,并仍在竞争中生存。他们绝大多数人目前没有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同时又怀有较强烈的成功动机。所以竞争意识已强化为他们的内在性,这种「天性」必会迁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再加上学校造就的竞争环境,社会倡导的竞争文化,「领着孩子去打拚」已成为他们抚养下一代的一种下意识心态

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一个是年龄向度。前者说的是「适度」的竞争是好的,不要「失度」;后者说的是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该有竞争。

现在儿童竞争的问题十分突出。家长们把自身的竞争心理和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进入了赛场,上了小学、中学,以考试为主的、名目繁多的评比几乎控制了学校生活──反儿童心理、反教育的事发生得实在太多了!

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