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弘仕事业单位公考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博大弘仕-事业单位公考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是博大弘仕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事业单位考试宝典。本教材根据公共基础知识的测查范围、考查难度,汇总了国家以及各省市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绝大多数内容,包含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科技、文化、历史、公文写作、公民道德建设、事业单位改革、时事。另外,它融合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将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基本常识等内容全部招致麾下。本套教材中的每一种题型都包含了由博大弘仕独创的各种解题方法,另外,方法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化解方法的枯燥性,增强其可理解性。在讲解基本常识中,除了一些应考的解题技巧外,还增加了“专家点拨”,将各个方面的主要考点进行了梳理和强调。不同于其他的教材,我们将教材与练习册融为一体。一本教材包含了大量的练习题和真题,购买一本我们的教材相当于购买了市面上一套其他的教材和一本习题集。
目 录
第一部分 法律知识
第一章 法理学 2
第一节 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2
第二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3
第三节 法的渊源 5
第四节 法律关系 6
第五节 法的制定 7
第六节 法的实施 8
第七节 法律责任 9
第八节 法律监督 10
第二章 宪法 13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 13
第二节 国体、政体 15
第三节 经济制度 17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8
第三章 行政法 25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25
第二节 行政行为概述 27
第三节 抽象行政行为 28
第四节 具体行政行为 29
第五节 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36
第六节 行政程序 37
第七节 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39
第八节 行政赔偿 40
第九节 行政复议 43
第十节 行政诉讼 46
第四章 民法 52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52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53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54
第四节 物权与所有权 55
第五节 债权 56
第六节 知识产权 57
第七节 人身权 59
第八节 财产继承权 59
第九节 民事责任 60
第十节 诉讼时效 61
第五章 刑法 64
第一节 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 64
第二节 犯罪的概念及构成 65
第三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65
第四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66
第五节 共同犯罪 67
第六节 单位犯罪 67
第七节 刑罚 68
第八节 刑罚的具体运用 69
第九节 犯罪的类型 70
第六章 劳动法 74
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 74
第二节 劳动合同 75
第三节 劳动管理保护制度 78
第四节 劳动争议处理 81
第五节 劳动监督检查 82
第七章 过关强化训练 85
第二部分 公民道德建设
第一章 公民道德建设概述 91
第一节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与长期性 91
第三节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96
第一节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00
第二节 社会公德规范 102
第三节 职业道德规范 105
第四节 家庭美德规范 110
第三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 113
第四章 过关强化训练 121
第三部分 公文写作与处理
第一章 公文的整体介绍 127
第一节 公文的分类 127
第二节 通用公文的类型 129
第三节 正确使用公文文种 132
第四节 公文的特点 136
第五节 公文的作用 137
第六节 公文的行文关系 138
第七节 行文规则 139
第二章 公文格式规范 144
第一节 公文的文面格式 144
第二节 经典真题评析 154
第三章 公文的撰写 158
第一节 公文撰写的基本要求 158
第二节 规范性公文写作 164
第三节 事务性公文写作 196
第四节 经典真题评析 226
第四章 公文处理 229
第一节 公文处理教程 229
第二节 经典真题评析 235
第五章 过关强化训练 238
第四部分 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
第一章 事业单位概述与改革 267
第一节 事业单位概述 267
第二节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270
第三节 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 273
第四节 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制度 279
第二章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 284
第一节 人事争议概述 284
第二节 人事争议处理与其他相关工作的关系 286
第三节 人事争议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287
第四节 人事争议仲裁的机构、受案、管辖、时效 290
第三章 过关强化训练 294
第五部分 政治理论知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00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30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301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02
第一节 物质 302
第二节 运动 304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 305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307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307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 308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 309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309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311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313
第一节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313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14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317
第一节 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317
第二节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18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320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320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321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323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323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324
第三节 内容和形式 325
第四节 现象与本质 326
第九章 认识论 32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28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28
第三节 认识的结构 330
第十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 332
第十一章 认识的真理性 334
第一节 真理 334
第二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35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337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37
第二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37
第十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 340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40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342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343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45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45
第三节 个人与群众的关系 346
第十五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348
第一节 社会进步 348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49
第二篇 毛泽东思想概论 358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59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59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60
第二章 近代中国社会与民族民主革命 362
第一节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362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366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367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法宝 368
第一节 统一战线 368
第二节 武装斗争 369
第三节 党的建设 370
第五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372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372
第二节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373
第六章 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375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375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76
第三节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76
第七章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人民民主政治建设 378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378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体系 378
第三节 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379
第八章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380
第一节 独立自主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38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8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382
第四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和局限 383
第九章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85
第一节 实事求是 385
第二节 群众路线 387
第三节 独立自主 388
第十章 过关强化训练 392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99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40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40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40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404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0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40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08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1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411
第五章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415
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41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417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19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420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2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4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 42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423
第八章 “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 424
第一节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424
第二节 “一国两制”的实践 424
第九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26
第十章 党的十七大报告主要内容 428
第十一章 科学发展观 439
第十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41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41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445
第十三章 构建节约型社会 447
第十四章 过关强化训练 451
第六部分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第一章 政府职能 457
第二章 行政组织 459
第三章 行政领导 464
第四章 行政决策 467
第五章 行政执行 469
第六章 行政监督 471
第七章 公务员制度 472
第八章 过关强化训练 478
第七部分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第一篇 数量关系 483
第一章 数字推理 484
第一节 数字推理基本题型介绍 484
第二节 经典真题解析 494
第三节 过关强化训练 503
第二章 数学运算 507
第一节 数学运算基本题型 507
第二节 经典真题解析 519
第三节 过关强化训练 530
第二篇 判断推理 536
第一章 图形推理 537
第一节 图形推理题型介绍 537
第二节 经典真题解析 540
第三节 过关强化训练 560
第二章 定义判断 568
第一节 定义判断基础知识 568
第二节 定义判断之实战技巧 571
第三节 过关强化训练 581
第三章 逻辑判断 595
第一节 逻辑判断及其题型 595
第二节 逻辑判断基础知识 597
第三节 逻辑判断的解题方法 616
第四节 过关强化训练 627
第四章 类比推理 637
第一节 类比推理基础知识 637
第二节 类比推理题型透视及解题方法 639
第三节 过关强化训练 647
第三篇 言语理解与表达 652
第一章 片段阅读 653
第一节 解题三步曲 653
第二节 概括主旨型 655
第三节 推断文意型 662
第四节 细节考查型 669
第二章 选词填空 675
第一节 实词辨析 675
第二节 虚词辨析 688
第三章 语句表达 695
第一节 病句判断 695
第二节 词语判断 702
第三节 标点符号判断 705
第四节 长句判断 710
第四章 文章阅读 713
第五章 过关强化训练 716
第四篇 资料分析 733
第一章 资料分析基础知识 734
第二章 统计图资料分析 739
第一节 统计图资料分析基础知识 739
第二节 统计图资料分析经典真题解析 742
第三章 文字资料分析 748
第一节 文字资料分析基础知识 748
第二节 文字资料分析真题解析 750
第四章 表格资料分析 755
第一节 表格资料分析基础知识 755
第二节 表格资料分析真题解析 758
第五章 过关强化训练 761
第八部分 时事知识
第一章 2008年8月—2009年3月时事 770
第二章 过关强化训练 785
第九部分 基本常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79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述 79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795
第二章 历史常识 799
第一节 中国历史概述 799
第二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公元1840—1919年) 802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公元1919—1949年) 804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至今) 805
第三章 文学常识 811
第一节 中国文学常识 811
第二节 中国文化常识 814
第四章 科技常识 821
第五章 过关强化训练 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