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的政治主张与其选举结果之互动性(1986-2011)

董彦良 随着2012年的大选整剩下近2个月了,台湾的各家民调中心纷纷不停的进行民调调查与发布结果。这一周来无论是台湾智库、太平洋协会或政大未来事件交易所等的民调,甚至民间赌盘组头又开始接受下注,均可以显示总统大选应该是要到选举的最后结果才能有把握知道鹿死谁手。

另一方面在立委选举中,笔者一直认为立委的选举应该是国民党民进党呈现1.5比1的局面,从政大未来事件交易所所公布的最新预测国民党约60席,民进党约45席,也刚好印证我的公开说法及预测。

但是笔者认为不论2012民进党的总统及立委的选战结果最后是如何?笔者认为民进党在台湾的选票实力已经不须再靠国民党分裂而取得胜利,换句话说民进党早已经具备跟国民党有接近五五波战力,虽然国民党有些微的领先民进党(大约是5.5比4.5)。这也是国民党在此次大选中选的如此辛苦的感觉。

为何笔者会说民进党已经有跟国民党分庭抗礼的格局,以下将从回顾民进党的政治主张与其选举结果来说明此项理由:

一、创党初期至台北市长大选获胜 ( 1986 – 1994)

其实从1986年民主进步党成立之后至今,今年刚好是25年,也就是说已经有四分之一世纪的政党历史。在初期的民进党,因为无法掌握行政资源及大众传媒,不但被当时的台湾主流媒体打成暴力党,再加上民进党是以台湾本省人为主并反国民党的政党,甚至也被打成台独的政党,由于初期的实力难以跟国民党抗衡,其创党的主要的政见是争取台湾人民民主自由,让台湾人民有更多的政治权利。这可以从民进党创党党纲中明确说明:台湾的前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标举出台湾住民自决的主张。创党党纲并无明确的台独字眼,比较不深绿。接着民进党参加创党后的第一次(增额)立法委员选举得票率就有25.16%并在73席的立委中拿下12席。

由于创党后的第一次选举有着不错的成绩。1987年的民进党开始要求总统直选并通过了著名的「四个如果」的决议文,民进党当时认为只有在中国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利益、中国统一台湾等四个「如果」条件成为现实时,民进党才会支持台独。由于此时正逢台湾1987年废除长达38年的戒严令、并废除党禁及报禁,整个台湾的社会及政治环境得以松绑并正逐渐向真正的民主社会发展的时机,民进党借着扮演着反对党的地位继续参加各项选举以进一步壮大本身的力量。

在随后的1989的县市长与立委选举中,民进党拿下了台北县宜兰县、新竹线、彰化县、高雄县屏东县等6个县市的执政权。民进党拿下6个县市的执政权之后(尤其是在台湾选举人口最多的台北县(2010改制为新北市),之后有将近20年的时间新北市是由民进党执政)并深耕,为其日后的各项选举累积了重大的资本。

在1991年10月民进党在第五届第一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通过修订党纲中的一个重要的条文,也正式让民进党与台独的界线难以分割,该条文的主要论述在于:『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此基本纲领条文后来被称为『台独党纲』。虽然该条第一款有注明『基于国民主权原理,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及制定新宪法的主张,应交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的程序。

从现今回顾这条条文可以看出它在两岸关系上产生了极重大的影响。北京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坚持要修改此条台独党纲,才愿意放宽两党的正式交流,并持续对民进党采取否定的态度;虽然双方有时透过非正式的对话管道,但双方都只认同是以个人名义的方式来进行。

不过在隔年的1992年台湾第一届的立委全面选举之中,民进党得票率却高达33%,并获得51席的立委席次。1993的县市长大选的得票率更是达44%,并拥有6席的县市长执政权,其实此时已经让国民党感受到严重的威胁。

在1994年台北市长的选举中,民进党的陈水扁在当时的国民党分裂之下打败了新党赵少康与国民党的黄大洲,赢得民进党的建党前10年最重要的一次大选胜利。

由此可以看出民进党不仅没有因为台独党纲的问题受到台湾人民的质疑而忧虑选票丧失,也逐渐开始有能力在国民党发生分裂的局面时可以打败国民党。

陈水扁在1994年当选台北市长有着二个重大意义:第一,虽然台北市的选民支持国民党的人民至今仍为多数,但是台北市当时已经有不少属于国民党的外省第二代选民开始支持民进党;第二,拿下首都台北市使得民进党也开始有进一步问鼎总统大位的能力格局与野心企图。由此,民进党内部也开始积极为过去被塑造的反对形象做转型以求进一步的成长并执政。

二、民进党的转型与为迈向执政的准备 ( 1995 – 2000 )

在1995年9月,时任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在访问美国公开表示「台湾已经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民进党执政,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并对台湾内部主张政治大联合,社会大和解,以企图化解台湾长期的族群对立问题。1995年12月14日民进党重要干部与新党,在立法院进行首次的会晤。此举在台湾社会造成极大的震撼与轰动。不过此时的民进党尚无法在属于中央的总统选举这一方面选举上与国民党抗衡。

在1996年台湾进行第一次总统直选大选中民进党败给当时的国民党李登辉。不过在隔年的1997年的县市长大选中,民进党拿下12个县市的执政权,并首次超过国民党的县市长席次,最重要的是当时喊出「绿色执政」的民进党统治下的人口已达当时全台湾总人口71.59%,也让民进党开始了以地方包围中央的路线,并立即在1999年,为了2000年总统大选,民进党的基本政策迅速作了重大修正改变,通过了极重要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一文,该文主要的主张是:承认台湾已是民主的国家,目前国号就是「中华民国」,以争取台湾更多的中间选民认同。此举为2000年陈水扁赢得总统大选奠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本。

三、民进党执政与被政党轮替 ( 2000 – 2008 )

2000年陈水扁赢得总统大选为台湾政治上的实现第一次政党轮替并在2004年连任开启了民进党的八年执政。陈水扁执政初期的民进党在台湾政坛势如破竹,声势如日中天,更在2001年立委选举的拿下胜利并首次成为立法院的第一大党,再加上国民党继续分裂分出了新党及亲民党,形成了台湾现今的政治格局「泛绿」与「泛蓝」两大势力并维持至今。

陈水扁在其总统任内,于2000年5月就职典礼演说中提出「四不一没有」主张。 并在2002年8月2日在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第29届东京年会上提出一边一国论。此时民进党的政治主张随着执政明显朝激进的路线发展。

虽然陈水扁在2004年连任总统,但民进党却在随后的2005年立委大选尝到失败,民进党内部开始考虑寻求政治和解的可能性,提出「和解共生」的诉求。2005年「扁宋会」,强调以「中华民国为最大公约数」的中间路线。民进党随即拿下的2005年「任务型国代选举」的第一大党,并与国民党在联手主导宪法条文修正。

2006年台湾与民进党面临两岸关系重要的一年,由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已经日益紧密难以分割,陈水扁宣布台湾的两岸政策,由「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转变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身为民进党主席的陈水扁指示民进党中央应进行中国政策的大辩论。2007年陈水扁更在FAPA 25周年庆晚宴上,正式提出「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没有所谓的左右路线问题,祇有独统问题的「四要一没有」诉求。」

但因为陈水扁直接冲击美国、中国大陆、台湾的两岸关系现状及原则,加上陈水扁本身的弊案在台湾政坛开始发酵。民进党决定在2008年总统选举采用低度排蓝与在立委选举中采用高度排蓝。

2008年立委大选中,民进党创下了成立之后的最严重的大挫败,只拿下取得27席次,泛蓝在马英九的魅力下及想再重新执政的团结因素下取得立委超过四分之三席次,并在拿下15个县市、直辖市的所有席次,国民党立法院形成一党独大之局面,随后马英九打败谢长廷当选总统让民进党回到在野格局。

四、蔡英文上台与民进党 ( 2008 – 2011 )

蔡英文2008年5月20日开始担任民主进步党主席,成为台湾主要政党中第一位女性党主席。2011年4月27日,民进党中央宣布蔡英文于其民调初选胜出,为2012年的民进党总统参选人,也成为中华民国宪政史上首位女性总统候选人。

蔡英文从2011年2月提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再到8月份的十年政纲,以及在美国三次演讲以及一次记者会中,蔡英文除了对台湾的立场及与世界的交流中的谈话之外,最重要的说明了她的「中国政策」,是有意在寻求与中国大陆的对话以及追求两岸的和平发展。从蔡的中国政策主张对台湾人民来看,其实是比较属于修正陈水扁时代的激进路线而回到了其中间路线作法。蔡英文会不会当选中华民国宪政史上的第一位女姓总统值得观察,因为如笔者本文一开始所言2012年总统大选应该是要到选举的最后结果才能有把握知道鹿死谁手。

最后从回顾民进党的政治主张与其选举结果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特色:

第一:民进党在台湾的选票实力早已经具备跟国民党有接近五五波的战力。第二:民进党不再以「激进的统独」议题为选战主轴。第三:民进党现今的「中国政策」并没有与国民党差异很大。第四:民进党的政治主张如果倾向中间路线,如「台独党纲」修正或废除的话?将会是台湾的第一大政党。第五:民进党很可能在2012年或2016年起在台湾长期执政。这是国民党要小心的与大陆的共产党要忧心的。

董彦良

复旦大学博士,台北市,教职。版权为作者所有,请勿随意转载。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

ET论坛写手第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