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强迫换数位身分证

(图/翻摄内政部直播画面

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航空、旅游、住宿餐饮,各项接触服务业皆受到极大的衰退威胁。创新科技延伸运用而生的电商与外送的零距离产业却大放异彩,显见数位科技对人类社会创新的重要性

面对5G时代来临,政府积极推动「行动身分识别」,盼成为未来发展各式数位新服务的基础。智慧政府新计划出炉,其中首要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换发数位身分证(New eID),作为使用各种政府服务的钥匙,串连政府服务,还要利用区块技术,来介接政府底下不同机关资料库,囊括健保税务、不动产、驾照车籍年金育儿工商登记护照签证等16大项服务,建立跨机关资料交换,作为踏入「智慧城市」的关键一步。

根据内政部资料,2021年全球将有89%的国家采用晶片身分证,并据此提供延伸性功能与服务。尤其是当数位身分识别普及,新的身分证结合健保卡、驾照等功能,一卡多用可增加便利性,还能解决民众忘记带卡的窘境、减少卡片遗失的换发成本,更能透过创新科技与资讯数位化导入客制化民生服务,极大化政府开放资料供加值应用,促进台湾智慧城市发展与社会创新。

但随着各种卡片与资料的整合,数位身分证不只个资身家财产兼个人清白,也都可能全都在里面。因此,数位身分证便利的背后可能带来法律争议,如何加强隐私与资安风险的防护更是不可忽略的问题

政府常以爱沙尼亚的智慧政府──数位身分证为学习标竿,积极转型为数位国家之际,却忽略了爱沙尼亚数位化成功的过程与配套。爱沙尼亚并非强制全民换发数位身分证,而是借由时间来取得国民信赖,从2002年首次换发晶片身分证时的10万人响应,到2016年97%的国民换发数位身分证,历经15年的持续推广,就连如此谨慎的爱沙尼亚,都在2017年被找到数位身分证有安全性漏洞

数位身分证的换发,其资安与隐私问题始终是许多专家公民团体的争论关键,逾百位产官学界的专家联署反对全面换发,包括趋势科技与奥义智慧科技的研究员、中研院院士与总统府国家安全会议咨询委员等。究其原因,就是个资与隐私保护的相关配套法律尚未健全。

一旦数位身分证系统安全性不足,便无法保证未来是否有不肖人士以侧录或透过数位身分证漏洞窃取个资,民众的行踪、隐私与人身安全恐将不保。香港社运领袖黄之锋就曾质疑,香港政府利用智慧身分证的感应功能,与监控民众,进而追踪找出哪些民众可能参与游行抗争活动。

甚者,我国身分证有10年换发一次的惯例,这次的身分证换发至少要等到2031年才会进行改版或大规模汰换,到时的科技不知道已进化到什么地步,以如今过时又封闭的技术真的能保障民众的隐私与个资安全吗?恐怕是相当引人质疑的。

之前没有数位身分证,我国的户籍资料、健保资料遭骇外流事件即时有所闻,如今在国民资料整合数位资讯化后,背负着庞大风险,政府需更加注重「网路安全」与「个资隐私」两大议题,建制法规调适平台、落实隐私保护监督机制,以及确保资安防护等面向进行相关配套,避免民众受害。

这次的换发数位身分证,应给民众选择的自由。愿意换发的人或年轻人喜欢尝鲜,可以当先锋部队。不愿意的人可以稍等或观望,当他愿意时再进行。以逆向选择的理论来说,越不怕的人,个资相对单纯;越担心的人,个资往往越复杂,越须妥善的保护。这样的好处是万一出问题,范围较小,较容易立即修复。等有更多经验后,数位身分证也就更安全。一切事缓则圆。

除此之外,政府也应与公民团体与民众进行更深入与多面向的探讨,沟通说明相应的配套措施,消弭民众的不信赖感,否则政府政策立意再良善,都不能算是一个好政策。(作者为林建甫中信金融管理学院讲座教授、周信佑空中大学商学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