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可分「3大類」!中醫師授疏肝理氣「穴位法」養肝提升正氣!

中医师康涵菁表示,B型肝炎以中医来看,可分「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民众平时在用药之余,可多按压「太冲穴」、「曲泉穴」、「足三里穴」达到保肝,疏肝理气与提升正气之功效。 图/ingimage

B型肝炎在台湾相当盛行,目前国内约有200万的B型肝炎带原者,主要传染途径是透过母子间的垂直感染及体液、血液的水平感染,通常成年后才感染者,有可能会产生急性肝炎的症状,甚至少数人会转为B型肝炎带原者。

中医师康涵菁表示,B型肝炎以中医来看,可分「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民众平时在用药之余,可多按压「太冲穴」、「曲泉穴」、「足三里穴」达到保肝,疏肝理气与提升正气之功效。

B型肝炎依症状可分3类 中医对症下药缓解病痛

康涵菁说明,古代中医并无B型肝炎这个病名,主要是后代医家以肝炎的症状去做归纳后,发现许多针对B型肝炎的治疗与整理,个别分散在「黄疸」、「瘟黄」、「鼓胀」、「积聚」等范畴。

她接着提到,肝炎的病位在肝,可能进一步累及胆、脾、肾,外因多由外感湿热或疫毒所引起,内因则是可能潜在肝郁气滞与脾虚的体质,根据急性或慢性发作的不同症状,可以分作3大症型:

1.肝胆湿热型

▸症状:眼白发黄、恶心食欲低下、胁肋闷痛、小便赤黄、舌苔黄腻

▸治疗:此类型以实证为主,多出现在急性发作期,治疗要以袪除湿热,疏肝利胆为方向,用药可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或是龙胆泻肝汤,并判断湿热的比重去做加减。

2.肝郁脾虚型:

▸症状:腹胀胁痛、大便溏泻、身倦乏力、舌边齿痕

▸治疗:此类型为虚实夹杂,多出现在慢性期,治疗以疏肝健脾为主,用药可使用加味逍遥散、四逆散或是香砂六君子汤,并判断虚实的比重去做加减。

3.瘀血阻络型:

▸症状:胁肋刺痛、肝脾肿大、蜘蛛痣、鱼际发红、舌质紫黯

▸治疗:此类型同样也是虚实夹杂,多出现在慢性期或是早期肝硬化,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用药可选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依据瘀滞的轻重去做加减。

除了方剂以外,某些特定药物经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具有改善B型肝炎的作用,康涵菁举例,像是虎杖和贯众等清热解毒药能够协助抵抗病毒,黄耆与刺五加等补气药可促进自身免疫,丹参和赤芍等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肝内循环,枸杞子、黄精及灵芝等补益肝肾的药物则可保护肝细胞并促进再生。

B肝病人多按压3穴位 可达保肝、提升正气之效

中医用药之余,康涵菁建议B肝患者,平常可透过按压穴位,达到保护肝脏,疏肝理气与提升正气之功效:

1.太冲穴:

▸位置:脚背第一、二足趾跖骨连接部位凹陷处。

▸作用:属肝经的原穴,具有疏肝理气作用,可缓解急慢性肝炎所造成的不适。

2.曲泉穴:

▸位置:膝关节内侧横纹端上方凹陷处。

▸作用:属肝经的合穴,具有清肝火、利湿热的作用,还可协助调节肝脏血流。

3.足三里穴:

▸位置:膝盖外膝眼处下三寸,胫骨旁开一寸处即是穴。

▸作用:属胃经的合穴,由于肝炎病人经常会觉得腹胀恶心,可借由足三里穴改善脾胃机能,并进一步提升后天之本,增强免疫力。

清肝茶饮别乱喝 良好作息饮食更重要

康涵菁特别指出,B肝患者在病况稳定时期,若想喝些茶饮调养,切勿自行服用坊间清肝火、解肝毒的药物,因为长期喝太多清热解毒的中药茶,反而容易伤害正气、损及脾胃。建议患者可以选择性质较为平和的保肝健脾茶,借由扶正去改善肝功能。

保肝健脾茶

▸材料:党参6g、白术6g、茯苓6g、枸杞子9g、五味子6g、红枣5颗。

▸作法:将上述药材清洗过后稍作浸泡软化,放入1000c.c.的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续煮15至20分钟,将药渣滤出取汁放温后饮用。

▸作用:党参搭配白术与茯苓可健脾补气,提升免疫力,枸杞子能够滋补肝肾,搭配五味子可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红枣补中益气以外,其内含有三萜类化合物的成分,可以协助抑制肝炎病毒的活性。

最后,康涵菁叮咛,肝炎患者须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尤其要在肝胆经运行的时间,也就是每日晚间11时至凌晨3时进入熟睡。同时也应减少抽烟喝酒,多摄取新鲜的蔬果,并避免加工食品、受潮食材或是受到黄曲毒素污染的食物,以免造成肝脏进一步的损害。

另外,B肝患者一定要持续追踪肝脏功能,一旦感到异常疲倦、厌食、茶色尿液甚至出现黄疸,就要赶紧就医治疗。

本文转载自《NOW健康》,原文为:B型肝炎密切追踪很重要! 中医治疗用药选穴稳定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