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地面建筑「有组织拆毁」 曹丕杀1000人只为藏入口!

曹操高陵陵园发掘区航拍。(图/翻摄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下同)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在安阳曹操高陵内发现曹操遗骸。这次发掘中,考古工作队确认高陵存在地面建筑,这与史籍中曹操本人提出的「不封不树」、「薄葬」不同,现有证据也显示,高陵地面曾有组织被拆毁,推测这种「毁陵」行为与曹丕有关

根据《澎湃新闻》报导,这次考古揭露的遗迹,确认了高陵陵园及相关建筑遗迹的存在,这些建筑遗迹的发现也说明高陵并非如文献记载的完全「不封不树」。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23年(218年)时,曹操下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建安25年(220年),曹操在临终前颁布《遗令》,交代「敛以时服,葬于邺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意即入殓时所穿的衣服,埋葬在邺城西面的山冈上,接近西门豹的祠堂,不需要用金玉珍宝陪葬,并安排妻妾生活、遗物分割等,也叮嘱各地将士、官吏切勿离开驻地、各尽职守

不过,目前考古发现上千平方米的地上建筑遗迹,说明曹丕并未遵循曹操薄葬的遗嘱带队的考古研究员周立刚推测,应是曹丕为了不让父亲墓葬过于寒酸,与忠孝有关。

▲陵园东侧建筑遗迹航拍。

此次发现高陵有庞大的地面建筑群,在现场却几乎没有发现建筑的残存,导致此次发掘出土的文物很少,除了南部发现一块较大的绳纹板残片之外,仅在部分柱洞中发现有少量碎小的绳纹板瓦筒瓦残片。另外,考古人员在外圈南基槽附近发现有较多的板瓦、筒瓦残片及部分卷云纹瓦当。

周立刚指出,「这说明拆除不是报复性的,而是有计划进行的。」如果是报复性损毁,现场会遗留大量的建筑残片,「但在高陵并没有」,而柱础夯土层柱洞的形状,也能从侧面证实这个推断,「柱洞都是椭圆形的,这说明当时在取柱子时,发生过挖掘、撬动等行为。」

▲曹操高陵有明显拆除痕迹。(图/翻摄自红星新闻,下同)

周立刚说明,这也证实了史书上关于「高陵毁陵」的相关记载。根据《晋书礼志中》记载,黄初三年,曹丕下诏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毁坏」,目的是「以从先帝俭德之志」,「这些都反映了陵园并非自然废弃或者报复性毁弃,而是在官方的主持下,有计划地对地面建筑进行了拆除。」

「出于对父亲的尊重,『毁陵』后曹丕不大可能在陵园内留下大片残垣断壁,应该会进行清理活动。」周立刚认为,这些拆下来的建筑材料可能存放在高陵的其他地方,或者被用到了其他的建筑上,有待进一步的考古揭示。

▲高陵有庞大的地面建筑群。

周立刚说明,这也证实了史书上关于「高陵毁陵」的相关记载。根据《晋书•礼志中》记载,黄初三年,曹丕下诏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毁坏」,目的是「以从先帝俭德之志」,「这些都反映了陵园并非自然废弃或者报复性毁弃,而是在官方的主持下,有计划地对地面建筑进行了拆除。」

「出于对父亲的尊重,『毁陵』后曹丕不大可能在陵园内留下大片残垣断壁,应该会进行清理活动。」周立刚认为,这些拆下来的建筑材料可能存放在高陵的其他地方,或者被用到了其他的建筑上,有待进一步的考古揭示。

▲曹操墓内部。(图/翻摄自中新网

不过考古领队潘伟斌则认为,「不封不树」的真正含义是在地面上不封土,即没有坟丘,不树立石碑,而与地面建筑无关。潘伟斌说,曹操高陵地面有建筑是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在发掘曹操墓时,就已在M2墓的东面和南面发现有大量柱洞,这证明了这些地面建筑的存在,而地面建筑是礼制的需要,与薄葬也没有关系。对此,潘伟斌表示,根据对曹丕的《终制》推测,曹丕主动毁掉曹操高陵地面建筑,主要是防止后代对曹操墓的盗掘,而非「为不让父亲的墓葬过于寒酸」。

民间传说,曹操追求薄葬,似乎也不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墓葬所在,更不怕盗墓贼光顾。但为了防止墓陵被破坏,曹丕下令,将护送曹操灵柩卫兵轿夫马夫等一千余人全部杀害,从此无人知晓墓室入口。另外也有说法指出,曹操墓除了是铁汁浇灌之外,墓门上镌刻有太平教的符咒,毫无破解之法,当墓门打开后会喷出一种有毒气体,而且曹操身上涂有特殊的物质,称为「尸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