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间」祖先定下的房屋尺度──认识中国古建筑(一)

位于山西运城万荣县轴线上的「中华第一木楼飞云楼,建筑结构与造型属元明遗风,高23.19公尺,纯木结构,明三暗五层,十字歇山顶,底层木柱林立全楼斗拱密布,玲珑精巧,楼顶饰有黄、绿、蓝几色琉璃瓦,更显富丽堂皇,是中国楼阁建筑的奇葩。(中新社

编者按:「钩心斗角」一词最早原本用来形容建筑?为什么中国古建筑不论大小都以「间」为单位藻井和斗拱确实很美观,但有实际功能吗?为什么古代的城墙多半是方形?塔林和塔群完全是两回事?对中国古建筑有满肚子疑问吗?《图说中国古建筑》一书,由长期担任建筑大师梁思成助手的作者张驭寰所着,以五十年专业研究功力,化繁为简,提纲挈领讲述一百个最常见的中国古建筑疑问。简短扼要的文字佐以各类插图,从中国古建筑分类讲到建筑工法,从各地传统民居讲到牌坊会馆,不仅说明如何分辨各朝代的建筑特色,也解释了古建筑如何解决采光和通风的问题,是「从零开始」了解中国古建筑的最佳入门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个历史时期建造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不同用途的房屋。按照梁思成先生的划分,一九一二年以前的建筑都称为古代建筑,这些建筑虽然各有特色,但讲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只能概括地讲。

中国古建筑有哪些特征?

第一,中国古建筑不论大小,均以「间」为单位。

「间」是祖先定下的房屋尺度,世代传承,住起来也方便。年代一久,人们盖房子,就以「间」为标准。有需要,从三间改五间、五间改七间,厢房各五间,后院再建一个院子又有十七间,三个院子就有六十多间房,怎样住也住不完。浙江东阳县城有户卢姓人家,前后共有五个院子,两边又各有五个院子,总房间数高达两百间,形成了一大片的大型住宅。「间」既灵活又方便,可多可少,再大都没问题,主要就看家里有没有钱。

自古以来直到今天,我们都用「间」当作盖房子的基本布局标准。建筑不论大小,不论是分期或一次盖完,统统都用「间」当标准。我们习惯说:「你家有几间房?」、「他家有几个房间?」可见「间」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古代房屋以木结构为主,盖房子时以木材当作建筑材料一棵树通常高约七、八公尺,如果用其二分之一为横梁,就是三.五到四公尺左右。房间的开间宽度)定为四公尺上下,纵深定在六到七公尺,用一棵大树就能解决。换言之,宽度与长度是根据大树成材尺寸确定下来的,时间一久就成了人们习惯的尺度。于是,一间房就成为四公尺×七公尺的矩形,这样是一「间」,并被当作计算单位。「间」不论多寡,一定是奇数,这是中国人的习惯,因为凡是奇数,中心就有一间可做为主体。一般百姓盖房多以三间为主,有钱的盖五间或更多。

第二,多数建筑是由许多房屋组合而成。

四合院就是用「间」组合起来的,每面三间,四面共计十二间。一个院子不够住,可盖第二个院子或第三个院子,随时可以就地扩大房屋。我在甘肃河西考察时看见,穷苦人家只有半间屋,有钱的大宅则有百间房,说明了房屋间数的灵活性。西方的大型建筑多半是单一一栋建筑,互相之间并没有什么有机联系。中国的大型建筑则大多是以群组方式出现,每一栋房屋之间都有联系。无论是庙宇、皇宫还是佛寺,都由许多房屋组合而成。

第三,建筑本身具有封闭性

中国古代生活以家族为中心,因此在建筑上也反映出家庭观念。每个人都固守其家。家家户户为了安全,都把自家房屋用高墙包围起来。

第四,布局横向延展。

中国建筑过去均以平房为主,少见高楼。平房互相连接,横向发展,与西方近现代高楼大厦林立的布局迥然不同。

第五,礼制贯穿于建筑当中。

中国是古礼之邦,建筑同样需要符合礼制的规定。自西周起,兴建房屋就有相应的约束,而且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展现了严格的封建制度。《周礼》和《礼记》针对建筑的规模和形制,依爵位之不同,各有严格的规定。不论是单一建筑或大型建筑,乃至都市规划,都有一条贯穿的中轴线。中轴线左右的建筑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即前部为大朝(办公之处),后部为居住要地。如果是都市规划,主要建筑会安排在轴线上。这套建筑规定时间久了变成习惯,也成为后人必然遵守的礼制之一。

第六,房屋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中国人盖房子向来以木材做为主要建筑材料。客观来说,当时树木成林原始森林很多,木材又给人一种柔和温暖的感觉,加工操作也容易,人们自然大量使用木材建造房屋。延续至今,已有七千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