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同文是民族情感的黏着剂──再认识中国的意义(二)
偏远落后的秦国,只凭暴政,统一不了中国。主要是秦国的历代国君,皆以一统天下为志业,并为一统天下,「海纳百川」,吸收各国人才为秦用。有楚人成为秦国的宣太后掌朝政数十年,有商鞅、张仪、范睢、李斯、吕不韦,都是可决定秦国命运,掌大权居相位的外邦人。
他们都不是秦国人。秦国却把门打开,广纳天下人才,成就了秦国的一统志业。今天中国大陆的政策不只是招商引资,更是招才引智,也对台湾人打开大门,容纳人才,既成就台青、台商,更成就大陆的成长。本是两岸互利双赢,但在民进党执政下,藉政治权力霸凌遏止,以法律设限台湾人的机会。
关闭一定输给开放的,何况两岸大小强弱的巨大差距。多少台湾青年人,因此而受限于狭隘的视野中,失去了一展长才的机运。可惜啊!
秦一统天下,以中央政府为中心,废封建,设郡县,统一国家。从此中国统一是常态,分裂是非常态。其次推动,书同文,车同轨。书同文统一了语文,多元多样的华夏,因书同文,凝塑出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价值意识,建构成统一的民族。奠基了中国一统的主旋律。
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前,绝大多数台湾的知识份子,不会讲国语(普通话),但有中国人共用的文字,读共同的四书五经、章回小说,书写表达;可全国沟通,可上京赶考。除各地特殊的俗语用词之外。只要有音,就有文,就有字。
世世代代听不懂,讲不了官话的台湾知识份子,以闽客语思考、以闽客语表达,以中文阅读、书写,不需要另创文字,就能将典籍、诗词、歌赋以闽客语的方言吟咏、言说。如同我一开始演讲,以闽南吟颂枫桥夜泊一般。在台湾,虽有闽客语的差别,却有共同文字表达的桥梁。
在中国,使用成千上万方言,却有共同的文字,可书写表述其感情、思想,可阅读古今典籍,各地士人文章,打破方言隔阂。文字成为大家沟通的桥梁。因此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人口众多,土地广阔,生活各异,方言不一,但因统一的文字,加上废封建,设郡县;成就一个二千多年来,统一且强而有力的中央。维持国家不分裂,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统的国家,人民生活安定,可勤奋发展力争上游。反之若因中央衰弱,形成分裂割据,必然战乱连连,民不聊生,痛苦不堪;短则数十年,长则百年后,在人民望治心切下,又建立统一的国家。人民期待强而有力的中央以维系统一的体制,是西方难以理解,却必须理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