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中华民国爸爸节背后的神圣意义(庄秉汉)

蒋兆和教授的「爸爸永不回来了」画作(图片来源:网路)

再过几天就是8月8日「父亲节」,欧美主流国家都是将每年6月的第3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只有中华民国和蒙古国的父亲节是选在8月8日庆祝,不过蒙古国订在8月8日比我国晚了58年,显然不是受到中华民国的父亲节影响,那为何「八八节」即「爸爸节」?我国还是全世界最早有订定父亲节的国家,其实「父亲节」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时间要回到民国34年(1945)8月8日,中华民国政府还在中国大陆统治时期,当时的中华民族正面临日军所发动的侵华战争,不过这场战争的局势逐渐明朗,蒋中正委员长所领导的国军已从泥沼之中走了出来,日本准备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眼看要胜利在望,这时上海市有10位爱国人士,分别是外交官颜惠庆、书画家袁希濂、京剧大师梅兰芳、医药实业家史致富、电影导演费穆、作家严独鹤、儿科权威医师富文寿等人,他们在报章杂志上公开署名,发起每年8月8日作为中华民国的「父亲节」,因为「八八」谐音上和爸爸相近,方便于记忆,而且「八八」两字连缀起来,又形同一个 「父」字,所以他们希望父亲节被订在8月8日,日期的选定颇有一番心思。

这群上海的爱国人士,为何想倡导订定「父亲节」活动,是联想到美国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女士所发起设立「母亲节」有关。安娜女士终身未婚,她与母亲相伴,其母于1905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去世,在服丧期间,她开始有了一个志向,就是想订定「母亲节」,除了纪念她的慈母外,由于正值欧洲一次大战期间,安娜眼见许多阵亡将士的母亲和妻子,失去丈夫和儿子变得孤苦无依,景况凄凉,她们的生活相当窘迫,母兼父职的扛起家计还要照顾孩子,安娜推动制定母亲节的方式,希望唤醒世人正视母亲对于家庭的牺牲奉献,于是她开始大量写信给州长、政界人士、教会牧师、企业家、妇女团体等寻求支持,并且应邀到各地演讲,撰写印发小册子,呼吁社会各界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她的努力之下,美国国会终于在1914年正式将5月的第2个星期日设立为母亲节,而安娜母亲生前最爱的花朵是康乃馨,康乃馨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美国为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子与母亲,发起创立「母亲节」,母亲节风潮迅速席卷欧美等国家。反观中华民国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无数国军将士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无数的家乡父老倒在日寇的枪炮子弹和刺刀下、悲壮就义,这些牺牲的男儿都是家中为人父亲,西方的「母亲节」旨在宽慰欧战阵亡者之母亲,上海的爱国人士建议仿照母亲节,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父亲节」,借此纪念在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保卫家园的伟大父亲们。

订定「父亲节」的倡议,很快的引起上海各界的呼应和支持,深觉父亲节的意义重要,有提倡订定父亲节庆典活动之必要性,隔年5月,上海市各界领袖,以《申报》社长潘公展为首,号召教育家李石曾、金融家宋汉章、企业家王晓籁、上海大亨杜月笙、开国元老吴稚晖、银行家钱永铭等十人联名向国民政府社会部请求订定每年的8月8日为「父亲节」,提案中明言:「八年抗战,阵亡将士不计其数,制定这个全国性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千千万万的同胞父兄。」该请求后来获行政院的批准,遂通令全国,每年8月8日成为中华民国的「父亲节」。

民国35年,国民政府社会部转请行政院鉴核准施行8月8日为父亲节(图片来源:国史馆)

民国35年(1946)8月8日,是首届的父亲节,这一天,国人仿照西方以康乃馨寄予「母亲节之花」的仪式,在集会活动时,为人子女者在襟前佩花,父亲健在者,佩红色梅花;父亲逝世者,改佩白色梅花;红梅象征父亲丹红之爱,与太阳长辉,白梅代表失怙兴悲,对父亲的无尽追思。梅花是我国的国花,以梅花来坚定中国人父亲形象的岁寒志节,其含蓄与深情都在其中了。

在维系中华民族兴亡的八年全面抗战中,国军参予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万141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最终才赢得抗战的胜利,这牺牲近322余万的陆海空国军烈士,如果在承平时期,代表的是322余万位的父亲,却因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父亲。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国现代水墨大师蒋兆和教授(1904年-1986年,籍贯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曾经画了一副画作,名为「爸爸永不回来了」。

画作中的小女孩双膝跪倒,手持着中华民国国旗,仰望着天空,图画意境中吐露:小女孩的父亲在抗战中阵亡了,痛失亲怙,在她最需要父亲陪伴成长的时候,自此没有了父爱,他无法言语表达伤痛,只能压抑情绪,跪在地上凝视着前方。

全国军民经过8年艰苦卓绝浴血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这是多么欣喜若狂的大事,但是小女孩的内心深处,她的爸爸却永远回不来了,无法再抱抱父亲、再亲吻爸爸,无法再爸爸怀抱中撒娇,小女孩只能寄托手中的小国旗,眼睛里满是悲恸与茫然。

抗战胜利时,全国上下一片狂欢,当时国内画家有太多抗战胜利的主题可以画,只有蒋兆和教授选择画一位失去父亲的女孩,他想要传达,战争尽管胜利了,战后真实背后,孩子们失去了童年,没有了欢笑,失去父亲所造成永不磨灭的伤害。

中共建政后,蒋兆和教授的「爸爸永不回来了」画作,由于画中女孩手持的是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几乎被历史忘记。一直到蒋兆和教授去世7年后,民国82年(199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蒋兆和作品全集》,才首次收入「爸爸永不回来了」画作,这幅「爸爸永不回来了」又重新回到世人的面前。

「父亲节」作为一个感谢父亲而庆祝的节日,全球目前有超过80个国家的父亲节,是以每年「6月的第3个星期日」,中国大陆民间也是采行6月第3个星期日作为父亲节,反观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之后,仍沿续了8月8日庆祝「父亲节」,其实「八八节」订为父亲节,不是像「双十一」、「光棍节」肤浅的商业炒作手法,而是有歌颂和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父亲们的深层涵义在里面,八年对日抗战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历史记忆,建议大陆官方也正式将8月8日订为父亲节,毕竟6月第3个星期日是「舶来父亲节」,8月8日才是属于全球华人自己的父亲节。

(作者为脸书「我的抗战」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