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剿匪成仁 黄埔一期的独眼将军(庄秉汉)

刘戡,黄埔军校第一期,戡乱战争中饮弹殉国成仁。(图文:庄秉汉)

陆军军官学校,自民国38年国民政府播迁来台,翌年在高雄凤山复校,在学校内共有10栋学生宿舍,它们的命名方式,其中9栋皆为创校校长蒋中正亲点的9位黄埔毕业将领,有一栋名叫「麟书楼」,系为缅怀纪念黄埔第一期毕业的刘戡将军(字麟书)。因为,刘戡将军总是在国家危难时奋勇当先,最终引爆手榴弹殉国,展现对中华民国的英勇与忠诚,足为日后黄埔学弟妹效法的楷模和典范,

陆军军官学校有栋名为「麟书楼」学生宿舍,系缅怀纪念黄埔第一期毕业的刘戡将军(字麟书)。(图文:庄秉汉)

刘戡(1906年-1948年),出生于湖南桃源县朝阳乡,他的父亲刘运焘毕生致力于法学,与国民党元老宋教仁为同乡同窗,辛亥革命前,宋教仁组织反清运动,经常经费枯竭筹款无着落,刘运焘总是慷慨解囊赞助宋教仁革命事业,彼此友谊至笃,刘戡就在父亲家风浸润,从小就燃起救国救民的革命之志。

不过,刘戡11岁那年父亲去逝。隔年母亲离家出走弃养刘戡,幸好姑母刘穆淑一家人收留扶养他,姑母疼爱姪子之情超过自己的儿子,让父母不在身边刘戡,感受到亲情温暖,他曾在日记中感谢姑姑说:「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吾有吾姑父母何异」。

刘戡16岁时考入湖南省立第二中学,求学时,看到西方列强欺凌中国,认为今日唯有发展工业才能振兴中华,于是他转学到湖南省立高等工业学校就读,以学习新进工业课程。当时中国正处于各路军阀割据的时代,国人都意识到,中国危亡维系于广东革命政府的孙中山先生,使得三民主义学说风起云涌席卷全国,刘戡在学校上课时,授课老师会偷偷引导学生国民革命思潮,刘戡接触到三民主义,即对孙中山先生钦仰不已,高中毕业后,适逢黄埔军校创校,「到黄埔去!」成为那时热血青年最时尚的口号,全国有志者纷纷投笔从戎,18岁的刘戡也怀抱满腔热血,立下鸿鹄救国之志,南下报考军校,并且顺利考取黄埔军校第一期,矢志不渝追随孙中山总理、蒋中正校长所领导的国民革命。

黄埔军校毕业后,刘戡参加东征,担任教导第2团第6连少尉排长,因为作战勇猛如虎,跟随师长何应钦讨伐起兵叛乱的驻粤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桂军总司令刘震寰,初试啼声立下战功升上连长,后来一路北上挥军讨伐吴佩孚军阀,从上海、龙潭、临沂、蚌埠,又转战豫西、鄂北等战场,他敢与军阀正面交战,不愿意苟且偷生,北伐战役中曾经负伤三次,但是每次受伤都能克敌致胜,一路从副营长、营长、到团附,最终北伐成功统一中国,刘戡晋升为上校团长。

民国20年(1931)11月,中共在共产国际的扶持下,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意图颠覆中国当时的合法政府──中华民国。民国21年5月,蒋中正调集24个师30万兵力围剿苏区,是为豫鄂皖边区第四次围剿,孰料,国军最初战况不利,在湖北黄安战役中,先是国军第69师师长赵冠英被俘,接着国军第7师驰援,半路中了红军设下埋伏,师长厉式鼎也沦为俘虏,最后汤恩伯率两个师与红军遭遇被击溃,红军还从汤恩伯部缴获大砲等重兵器,导致国军军心涣散,中共领导的红四方面军赢得第一次胜利。

国军围剿指挥官卫立煌颜面无光,紧急命令时任少将旅长的刘戡率第10师第28旅抢占黄安郊外侧面高地,另与第58团构成掎角之势,刘戡旅部向红军发动猛攻,鏖战数昼夜,在战斗中,刘戡右眼不慎被流弹射中,喉咙和肺部遭砲火浓烟呛伤,但是他仍强忍住身体剧痛抵死不退,第28旅终于突破红军防线,红军无法久战溃散而逃,斩获一万余名红军,卫立煌趁此机会一举攻克红军指挥基地金家寨,战事平息后,刘戡紧急送医急救,导致右眼球受创严重必须摘除,必须配装「假眼」,自此,刘戡右眼终生失明,但也声名大噪,「独眼龙将军」封号不胫而走,他因为战功显著晋升国军第83师中将师长。

民国22年冬天,长城抗战爆发,刘戡奉命率第83师防守热河南天门阵地,日军战前即扬言「1星期之内攻下南天门阵地」,然而,刘戡师部表现英勇顽强,独撑战斗超过8天,重创日军3000余人,阵地始终不失,日军大为震怒,急调5000余兵力总攻击,在战机和大砲的掩护之下,夜袭南天门阵地,双方激战至第2天中午,第83师伤亡惨重,就连炊事兵和医护兵都亲上火线,无奈第83师孤立无援,缺少反坦克武器,眼看南天门阵地就要守不住了,刘戡义愤填膺,毕竟他深受蒋中正的器重,拔擢成为第83师师长,这是中央军里少数拥有精良武器装备的德式师部队,现在83师军力牺牲殆尽,全线崩溃,刘戡愧对委以重任,汗颜自己是蒋中正嫡系部队,枉费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悲愤情绪涌上心头,索性拔出配枪准备自杀以谢国家,参谋长符昭骞等看见师长刘戡的自杀举动,急忙夺下他的枪枝,刘戡止不住落下英雄泪,无力地瘫在地上,只能忍辱负重宣布弃守阵地,撤离热河南部。

民国26年抗战全面爆发,刘戡有了再次请缨报国的机会,所谓「卧薪尝胆、生聚教训」,军委会晋升他为第93军军长,转战全国各地,民国27年,刘戡在中条山战役中,运用易守难攻的山地地形,阻止了日军的13次进攻,撑持国军在山西省南部战场抗御日军达3年,获颁军人最高荣誉的「青天白日勋章」。民国30年,日军出动两支联队进犯太行山区,刘戡给予敌人严重打击,民国33年,中原会战的龙门战役,他一举歼灭日寇一万余人,在此同时,美军在诺曼第成功登陆,同盟国在东西方战场胜果遥相呼应,军委会擢升他为第36集团军总司令,成为第一战区的中流砥柱。刘戡在八年抗战中打了不少胜仗,凭借着悍不畏死的军人血性,让日寇闻风丧胆。

抗战胜利后,刘戡的集团军缩编改组为整编第29军,担任军长驻扎陕西,民国37年2月下旬,共军总参谋长彭德怀集结第1、3、4、6、8各纵队以及警1、2旅、骑兵第6师等部之主力约8万人,倾巢而出围攻关中北面的要地宜川,宜川可是关中的北方门户,一旦这个地方丢失,中共即可顺势挥军南下进攻西安,当时宜川国军守军仅有整编第24旅,旅长张汉初少将紧急向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求援,胡宗南当然无法坐视不管,即命令他手中战功彪炳的王牌军长,也就是刘戡亲率整编第29军前往驰援,刘将军在接到北上增援宜川的命令后,立即率该军麾下两个整编师星夜北上。孰料,胡宗南的幕僚群布满了中共间谍,他的军事行动布署早被共产党掌握一清二楚,彭德怀在得知刘戡要解宜川之围的情报后,心中窃喜不已,认为是他立下第一战功的绝佳机会,彭德怀立即改变战略,由攻击宜川调整为围打刘戡,他设下埋伏在刘戡部队必经公路的两侧,便以逸代劳的请君入瓮。

2月27日下午,整29军主力进入距离宜川约18公里之峡谷地带的瓦子街附近时,刘戡的先头旅发现他的左右两翼有共军正在逼近,显然有包围之势,刘戡不敢贸然前进,立即发电报给胡宗南,反应瓦子街地形谷道纵横、山崖陡险,共军必在制高点设下埋伏,他希望先在观亭打退共军的包围,再去增援宜川。不过,胡宗南并不认为共军有那么多的兵力可以设下埋伏,加上宜川当时周边已被攻破,急待援兵,即回电遂令刘戡不要恋栈,急速通过瓦子街向宜川靠近。无奈军令如山,刘戡想到他和胡宗南同为黄埔一期毕业,一起出生入死打过东征北伐、剿共抗日,胡宗南年长刘戡10岁,刘戡又视胡宗南为兄长,因此,刘戡最终选择相信胡宗南的方案,他把心一横说:「算了,打完部队了事」。

2月28日上午,天公不作美,刘戡部队冒着漫天大雪进入瓦子街,果然陷入共军所设伏击圈,风雪肆虐似乎在为刘戡奏起哀歌,共军占据各处高地,对刘戡部队密集火砲射击,国军试图突破封锁线以夺取高地,几次攻击都无法奏效,高地周围横尸累累,李达旅长、周由之旅长相继阵亡,严明师长壮烈殉职,当日下午,共军有如潮水般的人海战术,一波波汹涌而至,刘戡发现自己身陷共军重重合围,立即向南谋求突围,但是彭德怀已经彻底切断刘戡的后路,国军也无力再起攻势。

3月1日上午,军长刘戡只能下令收缩兵力原地掘壕固守,战况至此已不可为。他多次去电胡宗南请求友军驰援,但是胡宗南已经没有条件救援刘戡,只能承诺空军会进行炸射行动,不过,天候极为不佳,雨雪遮蔽视线,飞机根本难以临空投弹。下午,在大雪纷飞中,国军伤亡殆尽,弹尽援绝无力再战,共军开始向军指挥部发动冲锋,刘戡此刻血战到最后,明了败局已定、无力回天,萌生以身殉国的念头,他从军服中取出随身携带的蒋中正肖像,将肖像立于雪堆之上,他整理一下军装及仪容,虔诚地向领袖肖像三鞠躬后,刘戡内心无比悲愤激动,因为他在陆官创校第一期就即投效黄埔,他与校长蒋中正每日朝夕相处,战场出生入死荣辱与共,革命感情自然深厚,心中满是辜负蒋中正校长的栽培之恩,最后,他支开了警备排最后几名士兵,刘戡军长引爆手榴弹,饮弹殉国自戕成仁,享年42岁。

胡宗南得知刘戡壮烈成仁,不禁痛哭失声;蒋中正更是悲恸不已,他责怪胡宗南指挥无方,导致刘戡全军被灭,命令胡宗南撤职留任,中华民国政府为表彰他的殉国志节。追晋刘戡为陆军二级上将,蒋中正亲赴西安的刘戡烈士坟墓前致祭,蒋中正在他的日记写道:「宜川丧师,不仅为国军剿匪最大之挫折,而且为无意义之牺牲,良将阵亡,全军覆没,悼恸悲哀,情何以堪?」

蒋中正亲赴西安的刘戡烈士坟墓前致祭。(图文:庄秉汉)

蒋中正指责胡宗南指挥无方,导致刘戡全军被灭,命令胡宗南撤职留任戴罪图功。(图片来源:国史馆)

刘戡将军选择「不成功便成仁」,是为追求信仰中华民国的理想与价值,他不愿意在临危兵败之际,而背弃他的所相信的真理,他的殉国情操是何等不容易,可谓死得其所,虽死犹生,更令后人景仰和感动。

(作者为脸书「我的抗战」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