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才刚毕业就牺牲殆尽 最惨烈的黄埔11期(庄秉汉)
头戴德式头盔和德式装备的最年轻黄埔生,投身中华民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图取自网路:电影《捍卫者》;图文:庄秉汉提供)
黄埔军校是我国军事将领的培育摇篮,造就国民革命军骨干力量的新式军事学府,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吸引成千上万的青年朋友走进黄埔成为合格基层军官,他们前仆后继投身东征、北伐、抗战、戡乱等战事,直至国民政府播迁来台为止,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学23期,其中以黄埔第11期的期别毕业生伤亡最惨烈,几乎在短促的3个月内牺牲伤亡殆尽。
黄埔军校正式名称为「陆军军官学校」,民国13年6月16日在广州黄埔岛上创立,故以「黄埔军校」闻名于世,其在黄埔校区共完成7期学生教育,民国16年3月,国民革命军克复南京,4月15日决议以南京市为国都,便筹划黄埔军校迁校至南京市,原订11月1日正式开学,但因发生国民党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分裂,致使宁汉分裂、蒋中正下野,南京建校无人主持陷入停顿,民国17年3月6日南京本校正式成立。从黄埔第8期起,全部移驻南京本校接受教育,并将教育期限延长为3年。
民国23年5月间,陆军军官学校分别在北平、西安、上海、沟口、重庆、庆州等地招考黄埔第11期学生,该期别共录取新生约1500余名,同年7月,黄埔第11期所有录取新生抵达南京本校,接受陆军官校的新生入伍训练,共计编成第一、二训练团,每个训练团下辖2个营,每个营编成3个连。他们完入伍训练后,再派往各陆军基层部队实习,同年9月返回南京本校参加开学典礼,蒋中正以校长身分亲临主持,当年正好是黄埔创校10周年,校长在这群新生面前细数黄埔建校之筚路蓝缕,他举例分享黄埔第1期师生伙食经常是有一餐没一餐的,校长还曾硬着头皮找金源,结果被碰了闭门羹,就连学校军械室内,步枪区区仅有30把,幸亏军阀把持的兵工厂厂长是我们革命党一名党员,秘密拿了500支步枪给我们黄埔军校,黄埔教官就是拿了这500支步枪来训练学生军,黄埔就在这种恶劣不看好的环境当中,以6个月的短时间训练成功革命的劲旅,奠定革命武力的基础,他勗勉黄埔第11期学生要向老学长学习,延续革命牺牲精神,也就是黄埔精神。
民国26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轰炸机开始狂轰滥炸南京城,南京本校则成为敌空军轰炸目标之一,黄埔第11期学生起居训练受到影响,学生低调迁到南京东郊的灵谷寺继续上课,同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在上海爆发淞沪血战,这是中华民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日军夸下海口「三月亡华」,国民政府发布全国动员令,蒋中正作为全中国各级军事将领的领袖,为唤醒中国的民族心,最早将自己的嫡系中央军,也就是黄埔军,堪称当时中国装备和训练最精良的部队投入淞沪作战,8月11日当晚,第一批3万多名装备精良的中央军开进上海,隔日清晨上海市民起床看见,既惊奇又兴奋,纷纷在聚集街头夹道欢迎中央军。
随着上海战况的胶着,日军大规模增兵并大举进兵,各地国军战士闻义赴难伤亡惨重,急需增援,8月27日的夜晚,黄埔第11期第1总队的学生接获统帅部紧急命令,要求他们提前毕业,指示立即奔赴上海抗日前线作战,这群头戴德式头盔、德式装备的最年轻黄埔生,由于太临时仓促毕业,所以没有筹备毕业典礼和庆功晚宴,也没有父母或是家人出席毕业典礼,28日,他们在南京中山陵的广场上集合,向国父孙中山先生致祭,当时中山陵上空不时有敌机袭扰,我军高射炮予以迎击,五彩夺目的曳光弹将上空点缀宛如烟火,似乎权充他们这一期没有毕业典礼的遗憾,次日凌晨,大家悲壮的全副武装准备从南京下关车站启程开赴上海前线抗战。
校长蒋中正特别从江西赶到火车站与这期毕业生送别,蒋中正说:「你们要好好参加抗日,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就靠你们这一期了,要为中华民国抗日,要为国民革命牺牲,抗日是一件好事情,是我们的责任,不要退缩,以后的中国人会以你们这一期黄埔毕业生为荣。」
第11期的黄埔毕业生听到蒋中正校长的讲话,个个慷慨激昂,同学们相互拥抱道别,彼此有了黄埔男儿的约定,他们相约在抗战胜利之日,光荣凯旋回到南京,再好好重聚,再从头分享彼此当年的壮志豪气,重新举办风光的毕业典礼,为抗战胜利痛饮一杯酒。在黄埔军校校旗引导下,大家各自归建搭上各节列车车厢,毕业生抵达上海后各自分开,升任基层部队大家所谓最「菜」的准尉,做底层的军官,也就是领导士兵拚杀最前线,所以他们的牺牲最惨重的期别,战争的惨烈早已超出他们黄埔11期毕业生的预期想像。
黄埔军校校旗,于民国13年校务会议中,指派当时的总教官何应钦将军所设计。(图文:庄秉汉,翻拍于中正纪念堂)
陆军军官学校校歌及《陆军官校校史》(图文:庄秉汉,翻拍于中正纪念堂)
淞沪会战,国军投入了70多个师,约70万兵力,奈何敌我力量的悬殊,国军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在会战中,国军伤亡人数达30万人之众,淞沪会战被称为「血肉磨坊」,因为每天国军有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就全师阵亡。像宋希濂的第36师,是中央军德械整编师,在淞沪会战前兵力原有9千余人,会战中4次补充兵员,4次一共补充了6千多人,结果战后全师剩下4千余人,却阵亡了1万2千多人,阵亡人数比他原来编制人数还多。当时的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陈诚回忆说:「血肉筑成的长城,事实上抵御不了无情的砲弹」。
淞沪会战的中央军20个精良师,各师级师长全是黄埔第1期(如:率兵坚守上海闸北阵地76日的黄埔1期孙元良师长),旅长、团长则为黄埔第3期、第4期(如:死守四行仓库的黄埔4期谢晋元团附),营长、连长是黄埔第5、6期居多,黄埔第11期都是带兵打仗的基层军官,所以许多黄埔11期刚下部队报到后,火速接替前线伤亡的排长级干部战斗,有的连级部队,在排长阵亡、连长殉职后,黄埔第11期马上递补连长职务指挥,指挥到士兵战斗伤亡所剩无几,直到无法增补为止,讽刺的是,很多黄埔第11期刚下部队后,左领章阶级章都来不及发,当晚战斗就壮烈牺牲了,连名字都没来得及造册登记,造成许多无名烈士,英勇事迹无从追述。
黄埔第11期是所有期别中牺牲最惨烈的期别,他们看尽阵地里满地士兵的尸体,部队的破碎,有人亲眼目睹昨日才是军校同班同学,今日却被炸成碎块,模糊的血肉,不过他们个个视死如归,舍身报国,要活下来的真的很少很少,有一位幸存的黄埔第11期吕传镛受访时回忆说:「我毕业那班能活下来几乎没有,我是因为被派调回去搬兵增援,不然我也可能死了,想起来很可怜,也很欣慰,中国抗战得以胜利,就是靠这些人坚强抗日」。
黄埔第11期这群最稚嫩的官校毕业生,在上海淞沪战场各奔东西,他们说好的凯旋之日,重新再举办毕业典礼,这个约定只能爽约了,他们再也不能相见,因为「淞沪会战」就像台绞肉机,这3个多月内,不动声色的吞噬了无数的生命,黄埔第11期马革裹尸,他们的青春身影一个个陆续消失历史舞台,20初岁年纪,正要蓄势待发大展抱负,但被战火无情离开人世间。
政府播迁来台,陆军官校自民国39年在高雄凤山复校,黄埔期别始终传承延续着,现在陆官一年级生为正95期,学生年龄是我们所称的「九年级生」,或许现在的黄埔生距离坚苦卓绝的抗战年代太过遥远,盼以此文,让我们一起隽永那烽火征途的大时代,向国家兴亡而舍生取义的黄埔第11期老学长致敬,以黄埔为荣,成为国军卓越之领导人才,蔚为国用。
(作者为脸书「我的抗战」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