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锱铢必较 翻译细节藏玄机

美中2+2战略对话18、19日在美国阿拉斯加举行,会谈气氛就跟当地天气一样冰冷严峻。图为阿拉斯加一景。(中新社

美中2+2战略对话18、19日在美国阿拉斯加举行,会谈气氛就跟当地天气一样冰冷严峻。图为中美两国国旗天安门广场飘扬。(中新社)

美中2+2战略对话18日登场,除了议题上的针锋相对,在议事程序上,双方也锱铢必较,就怕被对方占便宜。中方发言严重超时,美方则想藉多讲一轮扳回一程,最终双方互控对方违反外交礼节;在翻译过程,中方的杨洁篪是翻译出身,一度纠正中方翻译,美方没有安排同声传译,而是靠精通中文白宫国安中国事务资深主任罗森柏格,频频传递纸条,让布林肯能即时知道中方发言内容

这场全球瞩目的对话,原本双方讲定4人各讲约2分钟的话做为开场,就请媒体离席,进入闭门会谈。

中方20分钟发言大超时

国务卿布林肯与国安顾问苏利文,不包含翻译时间,各讲了约2分半;轮到中方的杨洁篪,一开口就讲了16分钟,接下来发言的王毅开场就说,「杨主任刚刚讲得比较长,我会讲得比较短一点」,共讲了约4分钟。也就是美方讲5分钟,中方讲了20分钟。

看到中方发言时间过长,在王毅发言完后,布林肯特别招手要记者先别离开,听他补充完再走。随后布林肯与苏利文各发表一段话,时间各在2分到2分半,内容都强调美国的制度优势,暗批中国的不民主、不透明,在两人讲完话后,就让记者离席。

会谈前夕制裁非待客之道

事后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指责中方违反了事先约定的2分钟时间,「刻意哗众取宠,公开进行做作的且比实质内容夸大的演出」;中方则批评美国违反外交礼节,暗搞小动作。美方批中国超时,中方则批美方多讲了一轮就赶记者走,各执一词。

杨洁篪和王毅的发言,处处带有火药味,杨洁篪说,「因为两位的开场白与众不同,所以我的开场白恐怕跟一般的开场白也稍稍不同」,强调美国的声音不能代表国际舆论,「我们希望美国在讲什么普世价值、国际舆论的时候,想想自己心里是不是踏实」;王毅也批评,美国在会谈前一天对中国官员发起新的制裁,「我认为这不是正常待客之道」。

分析认为,双方在公开环节剑拔弩张,除了立场分歧外,一部分也是在「大内宣」,需对内交代,不能示软。譬如大陆媒体昨在报导上,只字未提美方说法,而是强力放送杨洁篪在第二轮谈话中说的「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等战狼式发言。

杨洁篪翻译出身频纠正

此外,双方翻译过程也值得玩味。昨在杨洁篪发表完16分钟长篇致词后,本来要让王毅接着发言,但口译员和王毅同时询问,是否需要先翻译?杨说「还要翻吗?翻吧你,it's a test for the interpreter」(这是给口译员的考试),就连坐在对面的布林肯也接话,称「我们可以给双方翻译来场比赛」。

杨洁篪是翻译出身,1984年时任美国总统雷根访问大陆时,杨曾邓小平的翻译,他在担任外长时,尤其爱给下属挑错字;昨天当翻译到杨提到美国的一份民调时,杨洁篪还打断,提醒口译员必须把「『美国的』民调」翻译出来。

罗森柏格即时递纸条

在美国那方,并未安排戴着耳机的同声传播口译,须等中方官员讲一大段落后才能听到翻译,精通中文的罗森柏格就扮演关键角色,频频传递纸条,让布林肯能更快知道中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