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排放没退路 气候变迁治理

零排放没退路 气候变迁治理(摄影陈信翰)

前言

气候变迁对环境经济社会造成之影响冲击日益严重,近年全球加速减碳,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宣布2050年净零排放(Net Zero),我国邻近日本韩国亦已公开承诺,中国则提出2060净零的目标。今(2021)年1月美国拜登总统上任后,随即发布重返巴黎协定之行政命令,将气候危机纳入美国外交政策与国家安全之中心考量,并且明确宣示在2050年以前达成净零排放。

我国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国际少数将国家长期减量目标入法者,立法时明定国家长期减量目标在139年(2050年)排放量减少至基准年(94年)排放量50%以下,与目前国际减量目标差距甚大。此外随着欧盟在其「绿色新政」明确宣告,将于2023年实施「碳边境调整机制」(碳关税),商品从不积极减碳国家或地区进口到欧盟时,将被课较高的关税或要求购买欧盟碳权;美国拜登总统也提出将针对未能履行气候和环境义务的国家,就其碳密集型产品实施碳关税或配额;日本在去年底提出「绿色成长策略」也有相同规划。因此,以贸易政策手段达到全球候变迁减碳目标之轮廓已逐渐成形。我国系以出口为导向经济体,经济发展高度仰赖对外贸易。面对国际碳关税压力,必须跟上国际减碳脚步,产业转型并提升国家竞争力

在气候变迁调适部分,目前由「国家气候变迁行动纲领」及「气候变迁调适行动方案」整合八个调适领域进行,中央部会、地方政府间统合综整不足,面对加剧气候变迁挑战整体治理能力及行动应该提升。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与余纪忠文教基金会长期关心水土保持、气候变迁,持续追求人群公义与健康福祉议题,并办理系列座谈。再省思检讨,找出更佳、更长远的对应策略,期望各界一同「承担与试炼」,共同面对气候变迁调适的挑战!

余范英 余纪忠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今天探讨全球与台湾面临最严峻的课题,就是气候变迁下的治理挑战。基金会与行政院环保署并肩面对这课题,为内在承担责任、外在国际的挑战,及国际组织的贸易障碍作准备。当下2050年的净零排放已是很多国家的共识,而我们台湾的温室气体减量还订在2050年排放量降为50%以下,已不符合国际新零碳标准。这两天水资源已开始亮红灯,旱象还在持续发生,不知道未来还会遇到多少气候变迁的压力,我们的生态系统此刻正受到严重危机。面对气候变迁压力不只五缺,最重要缺少的是缺组织架构、缺决心。

零排放没退路 气候变迁治理(摄影/陈信翰)

环境保护署 沈志修副署长

台湾正处于气候变迁的影响当中,去年到现在没有台风经过台湾,我们正经历缺水的旱象,这是五十年来最严重的情况,去年全球因为疫情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型态也受到改变,这是气候变迁下需要重视的调适机制,行政院也启动行动方案,现有十六个部会协力执行。此刻我们希望聆听吸取专家意见,特别是环保署正进行修温室气体减量管理法,这法令要往气候变迁因应的角度思考,所以除减碳之外,调适也非常重要。

期待未来有所谓的负碳技术(如: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或一些科技的研发能够弥补这排放的缺口。台湾的碳排放大概占全球的0.5%大约是2.6亿吨二氧化碳,最近这两年己慢慢下降,但面对未来尚需大家一起努力,环保署团队愿意去检讨净零碳排的时间、路径,这是台湾作为地球村的一员需要负起的责任。

因应气候变迁现况、挑战

零排放没退路 气候变迁治理(摄影/陈信翰)

蔡玲仪(环保署环管处处长)

不积极减碳 碳排量会继续增加

在今年初WEF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风险报告明确指出,在七项的全球风险中有四项是与气候变迁相关,在最近的五年气候行动失败,已成为影响程度跃居第一的风险因子。近五年极端气候是发生率最高的风险,去年全球虽然经历新冠肺炎,依照估算全球的碳排放会下降,国际报告亦表示会减7%,但在各项的预测里在疫苗开打后、复苏后,如不积极减碳,碳排量很可能会继续增加。

把握中央地方减碳行动进度

《温室气体减量管理法》在2015年巴黎协定当年通过,关于国家减量目标,各界花了很多心讨论,是2050年要根据基准年2005年排放量要降50%以下,我国是全球少数把国家的长期减量目标订在法律里,展现台湾对温室气体减量的决心。并在温室气体减量管理法下,对于有关的推动工作包含要订定国家因应气候变迁行动纲领,以五年为一期的阶段管制目标,接下来有减量推动方案。减量推动方案是由环保署拟定后,报由行政院核定,有六大部门的行动方案,包含能源、制造、运输、住商、农业、环境六个部门一起推动减量。然后;地方政府依照推动方案根据各部门的行动方案,订定每个直辖市之执行方案,进行减量工作。

排碳议程 影响产业竞争力

台湾碳排放的表现与亚洲邻近国家相比并未落后,但也面临Race to Zero --2050净零排放的挑战,尤其去年2020年有很大的进展。又于中国在去年九月宣布在2060年达碳中和,日本、韩国、美国宣布2050要净零排放,联合国秘书长更清楚指出,希望全球参与净零排放目前参与倡议国家(130国) 占全球排碳总量65%,希望在今年年底COP26会议前能提高到90%以上。

在经济贸易上,欧盟规划采取碳边境调整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 CBAM),其实这机制在2008年就曾提出,观察知欧盟这次是玩真的。欧盟2020年开始进行公众咨询,很明白的宣布会在6月发布规范草案,甚至于今年3月欧洲议会通过,谓与WTO没有抵触,已经开始进行规范工作,预计2023年实施。

美国拜登总统上任后也可能实施就碳密集型产品实施碳关税或配额,日本也宣布了2050年碳中和目标。台湾是以贸易出口的国家,当欧盟、美国、日本在我国贸易出口占30%以上时,台湾产业如不积极加速减碳,甚至在国内没有推碳定价,对我国今后产业的竞争力会受到的影响很大。

净零排碳需政府部门整合脚步

环保署现面临两大挑战;即是国家长期减碳目标与气候治理的政府机关权责。在气候治理中需要国家整体面对气候变迁挑战时刻,不论是减缓、调适,都需要政府部门整合,期待行政院有气候变迁因应会报,加强各部会的统合功能。另外是碳定价调整机制,按照目前的法律架构,有一些无法短期推动的是现有的排放交易制度,环保署与产业界沟通,希借由收费建构碳定价,使台湾在国内进展对产业收取专款专用于发展产业的低碳技术,才有办法接续做排放交易,更可透过国际合作机制加速减量工作。当然是把气候变迁的调适订定到法律层级,让运作健全、完整。

上善若水 谦卑万物

零排放没退路 气候变迁治理(摄影/陈信翰)

于幼华(台湾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名誉教授)

景观救国 我国唯一生路

近日旱象,针对台湾的水问题,像中南部来的听众大概很有感触,而我们住在台北因为很幸运有翡翠水库的呵护,台北、新北都没有缺水的感觉。依我个人的预测到2060年翡翠水库,作好水源保护仍可以提供干净充足的水源,至于中南部缺水的现象该怎么办?我们要探讨的是中南部缺水、水脏的现象到底该怎么办?我们工业用水的单位能不能配合,是不是一定要半导体的工业大厂来做,这个问题其实五、六十年前的台湾就应该讨论,台湾究竟是否应该走工业救国的老路,抑或台湾应该像现在一样走景观救国、资源救国的路,把台湾造就成为东方瑞士?可是这个工作简单吗;我们需要做40-50年才能有规划的谱,把台湾往另外一条路上走,在座的年轻听众,台湾如果继续走工业发展的老路,我个人的判断是没有前途的也没有竞争力,如果台湾能够走景观规划、资源珍惜的治国路线,才是唯一的生路所在。

涵养万物 心存生态用水概念

台湾的水问题有,水太多、水不足、水太脏。脏其实也是一种丑陋,那用水的分配,过去一直没有把生态用水当作重点,因为农业是真正生态用水尊重自然财的用法,至于工业用水是每单位的水究竟能够产生多少GDP的唯一衡量的标准,这是我从头反对台湾继续推展工业的原因。那我们真正的用水核心理念是什么,就是环境保育,像节约用水就是一种核心理念,我们用的水到底合不合生态的原则,我觉得务实之道只有把每一滴的水用的好、用的对,好并不是说赚钱,而是对环境有利,以环境保育的核心理念。生态用水是无所谓太多、不足或太脏,只要是一个自然环境提供的水就能涵养万物,这是生态用水的基本概念,那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是包含水的谦卑性,水往下处流可是它提供所有万物资源与生命,我们要全球看见的不是台湾到经济发展,而是我们要全球看见台湾究竟怎么爱护这个宝岛,过去的几十年也许太短视、太急功近利。另外;会前我特别向翡翠水库管理的谢局长去电专访,他表示一个水库的安全看的是平常的环境保育,翡翠水库它的前身是北势溪,拦翡翠水库之前它就是跟南势溪一样水量丰富的溪流,按照谢局长的看法,我们至少翡翠水库还有50年到60年是安全无虞的。工程背景出身,政经复杂非我所长,期许诸君饮水思源。

气候变迁压力下 正向积极的应为与可为

零排放没退路 气候变迁治理(摄影/陈信翰)

叶俊荣(台湾大学讲座教授/前国家永续发展委员会执行长)

面对气候变迁不能装死

台湾有绝佳的理由对气候变迁问题装死,因气候变迁是全球问题,而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上都不承认我们政治的参与。谈减量或排放有时把台湾算到中国那边,凭什么要我们减碳?又有多少人真正相信政府努力,2050年要比2015年的基准减50%,这基准究竟是否每年认真在做,许多人一定都不相信,虽然亦有计划、偶尔也能真是有成效的因应政策。

正向应对 摆脱负面思考

气候变迁的议题在台湾从来不被认为是正向的议题,严格来说企业也不会把气候变迁议题当作正面对待。聚焦台湾应该怎么做,或台湾立即能怎么样?推动多年,今天机会来了,必须转变正向积极,正向的意思是要摆脱气候变迁的负面思考积极行动,我们政府非常会拖延,回顾2015年难得订了《温减法》,最后是范围很窄、决心很低。怎么样才能不当成负面议题、摆脱拖延心态?这需要大结构的重新体会、改变,尤其做到政府跟民间的对话。

环境法规完整 欠缺执行力

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上台湾的排放量占全球不到百分之一,但台湾正遭受异常气候造成的问题,可能会更严重。台湾是气候变迁没加害人也是被害人,一路走来环境法律从无到有,台湾环境法的规模在世界算是强的,即便是《环境教育法》、《室内空气品质管理法》、《湿地保育法》也有立法,所以问题不在法律,问题在执行。从任何角度看环境法的制度皆非常完整,但支撑这些施政、行动基础确有所欠缺,国际上经常讨论基于内部力量或国际压力,比如说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很多国家发展的过程重视环境,究竟是国际压力,还是自身的环境意识?过去我对环境议题的研究,认为台湾环境意识不是国际压力,国际组织很少要台湾环境必须做什么,是台湾的民主化、社会力、环境意识提升逐渐促成的荣景,这荣景有一段跨党派立委共同为环境立法的努力,当时不管政党的取向,民间、学者与这些委员合作,促成过往的重视环境保护走向。

作气候变迁示范 晋升国际、以「民主基础」支撑

气候变迁是全球的问题,台湾是全球一份子,全球处理的态度很多种,最典型的就是倡议全球伦理,但全球伦理要怎么延伸成执行?过去到现在很多国家推动气候变迁,还是考量对自己国家有利,比如法国的核电、英国的重回金融重心,都是巨大的动力。这思考是气候变迁的课题要有国家立场,不要规避国家利益的现实,应试想气候变迁的推动对台湾有利,因应气候变迁爱台湾有理论依据,我主张的依据就是扎实的「民主基础」。决心建立因应的制度量能架构,强化国家竞争力。能源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要同步调整。目前做的比较好的;在亚洲是韩国、在欧洲是英国,两国比较愿意将气候变迁因素连结到经济,进一步作国际行销。凭借台湾的过往的表现与成就,改变世界的逻辑陈见,台湾不算大但有实力,制度上民主化、技术上有能力、有潜力,有非常好的海岛环境。从这个角度台湾可创造因应气候变迁的示范令国际看见,从来没有这么好的议题让台湾直接国际化,达到与国际衔接,弥补国际参与的不足。

气候变迁充满机会 将危机导向利基

推动气候变迁为台湾整体长期利益,必须做出改变。不推延逃避,全民必需给政府这样的讯息,而政府也须公开说不会逃避,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需求导向的能源政策提升产业转型,告别高能源依赖,积极的经济政策必须在积极的气候政策上,不论中央地方,民间社会。配合产业结构的转型,气候变迁充满机会,必须将危机导向利基,从提升整体国家的竞争力角度。不能因为环境伦理,就说气候变迁不用经济的角度看,气候变迁绝对是经济、民主议题,不要因为不喜欢政治上的纷扰,就强说气候变迁跟政治脱钩。台湾的产业不应仅只有「护国神山」,虽珍惜得来不易,然配合气侯变迁趋势孕育「护国群山」的年轻一代,以接轨国际责无旁贷。

公众议题应务实 使政治人物表态

面临地方政府、一般公民的实践如何连接,谈选举不是把议题政治化应务实,民主社会的公众议题、外部性的议题,公众性特别强,如不利用选举表达公民的意见,有何机会?我认为任何包括九合一选举,如果当市长想要连任,过去对气候变迁的态度与改进的成效,当然要问?如果自认关心这议题,但是碰到最关键时刻却缺席,不能尽责尽力,就作罢!这是政治责任应有的重要观念。

他山之石的借镜

2006年英国善用他在世界银行非常受到尊敬的专家史登,写出的史登报告到全世界发表,里面有一句话是“Climate change is the greatest and widest-ranging market failure ever seen, and that a timely action in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is cost-effective”他是人类面临最大最广的市场失灵,你如果积极的去做GDP的损失不会那么高,而且甚至有机会重新去创造新的,这是史登的报告,他跟IPCC的科学报告是两只脚,因为这两只脚气候变迁才可能防御化、成为重要的机制。另外一个问题这是我们台湾特别要注意的,史密斯与薛曼在2007年提出非常扰人的看法,他观察美国的民主化,政党要竞争、政治人物要讨好企业、能源业者,所以永远做不出好的政策,所以他认为太民主不好,他提出“An authoritarian form of government governed not by power-seeking politician but by experts is desirable.”他认为专家政治,这样的思考确实对于软性威权的国家觉得称兴,就是像看到中央强力主导,但是事实上很多事情仍是无法执行。

让台湾实施转型 避免陷入褐色经济

零排放没退路 气候变迁治理(摄影/陈信翰)

周桂田(台湾大学风险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褐色经济 影响整体社会与产业转型

总体思考我们自身与邻近国家,处于东亚高碳社会,我着重谈的是褐色经济的架构,其中强调的是我国低能源价格造成产业缺乏研发创新的模式、丧失高质化的产品竞争力、陷于微利制造模式。从1990到2018年全台湾的排放从1.1亿吨到2.7亿吨,工业排碳约占50%以上,工业排碳中石化业的排碳占最大比例,所以谈气侯政策的基础是产业要转型,但产业转型会牵动政治、经济的谷面相,压力非常大。要谈气候转型牵扯公正转型,一定要谈得非常细部的,欧盟已在10年前开始盘点,欧洲如果要针对四大产业;包括石化、钢铁、运输、水泥,已经规划该如何转型,转型是需要历经一定时间期程。应在这个架构下,重新如何思考台湾的问题。

转型困难 低薪、低价能源缺乏创新

统计台湾在1990年到2016年,我们的褐色经济就是「低水价」、「低电价」、「低劳工成本」和「碳密集产业」,工业电价2006年家户电价全球最低,2015年每度0.092美元,排名全球第十三低。水价2006年也是最低的,然后2015年家户用水排名全球第十低,而劳动薪资在公开资料的工业国家排名第七低。这样的能源成本与科技经济发展形成的褐色经济复合体,造成台湾现在转型非常棘手。2018年台湾平均每人电力使用量,却在这国家行例中排名第二,只略低于美国。从台大风险中心及各单位的长期民调,台湾的民众其实还满支持一定程度的水价、电价的调整。什么是能源使用的核心理念?如还以这样的计价,说需要涨电价,背后影响到的是整个社会转型、产业转型,及整体竞争力。

整体发展立即改变 不只能源价格

当面对国际竞争,2025年台湾将进入超高龄社会,我们必须要引进高阶的人才或必须有清晰的能源政策。我一直觉得五缺是很浮面的议题,我们便宜的水价、电价、劳动薪资形成这种产业的诉求,但却是建立在长期牺牲环境与社会公平的状态上,反过来变成表相上的匮乏。试问,什么事情上台湾可以引领世界?高阶人才在这样的薪资价格上会到首尔、东京、或是来台北?所以整个社会要改变的不是表相上的五缺,而是牵涉到整体社会经济跃升的能源价格、劳动薪资等社会与环境永续与公平,才可能迈向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竞争格局。疫情上我们表现非常好,在气候的议题上也可以表现好的时刻,台湾应有战略思维掌握国际舞台。

如果台湾的国际形象依旧,可以想像台湾品牌会是什么?这是台湾转型很大的危机,过去二十年来每年不到100亿的投资,如今已到达三兆三千亿,根据媒体的报导甚至已经达到四兆。台湾在这样的过程中如何从过去低毛利、低价竞争、快速学习的代工模式,转型到具有前瞻跟研发动力的社会?如果不立即改变,仍以迟滞、隐匿、忽视风险态度对待,长期下来就看到今天呈现的问题!

重新思量发展蓝图战略

当世界走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路上,台湾仍然陷入在褐色经济的泥沼中辩论五缺议题,并且,不可讳言还有核电的争议,,我觉得大战略上不要只思考台湾要不要使用核电,而是思考发展取向里,到底是要继续原有发展路线与否,我们必须重新思量未来的发展蓝图以并确立清晰的执行路径。2020年我写「台湾面临的系统风险跟世代矛盾」,经济世代矛盾不但高度镶嵌台湾社会发展脉络中,也愈来愈与全球的发展背道而驰。面临这多问题,人才是不会乐意来的,因我们各种社会、环境发展已经差他人一截。国际上气候经济新典范已促使新的经济体、社会体发生。全球都步向这路径,而且速度越来越快;欧盟、韩国、日本、美国、中国都已经宣布2050年或2060年碳中和,台湾的能源转型迟延全球二十年,又陷入在旧思维的社会发展辩论中,是社会转型的危机。

未察觉世界转型速度 政府改革太慢

旧的褐色经济思维体系里做治理改革,当然速度一定非常慢。我必须要批判;去年从行政院协调的工业部门排碳占全台52%,而现规划的2025年工业减碳仅只0.22%,这是个非常荒谬的决定,根本跟世界的发展背离。我们应该要全盘的审视与回归能源使用的核心标的,与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重新梳理当然没有那么容易,要细密的做。另外,《气候变迁因应法》草案减碳比例与2015年《温管法》相同,仅只将2050年碳排维持降至基准年50%以下!这样的草案是无法上国际台面的,相信蔡总统会在最近宣示台湾未来要怎么走向碳中和。我去年底发表文章,认为如要拟定绿色新政(Green New Deal) ,政府应尽速进行科学评估、进行去碳路径与情境评估,进行社会经济转型与冲击评估,进行治理盘点与社会沟通。台湾在气候变迁上还可做大逆转,十年足够扭转,当我们还陷入褐色经济的本体论时,没察觉世界已进行全盘转型,应立即检讨,对发展前景做真正的前瞻。

减碳除内部管制 外部也应审视国际压力

环保署现目前规划「碳费」,需要审视国际上碳税费的施行水准,是否能真正达到我国产业与各部门抑制碳排放的目的。而财政部迟迟未根据行政院核定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提出能源税方案,更蹉跎了台湾气候与能源转型的进程。除碳税跟碳费,台湾产业界还可加入数位化制造与节能,例如参与工业局智慧机械推动的相关计划,可借由智慧机械或是数位引导,在研发面上强化能源效率、节能与多元、弹性的生产线与产品布局。外部的面向是业者本身要审视国际的变迁,不得忽视,如:全世界前几大的钢铁业卢森堡安赛乐米塔尔、日本制铁、南韩浦项钢铁已经宣布2050年碳中和,这已是一种国际趋势与压力,台湾的产业要加快脚步。

炙热地球的政经压力 2050净零碳排 不能迟疑

零排放没退路 气候变迁治理(摄影/陈信翰)

许晃雄(中研院人为气候变迁专题研究中心执行长)

将负面看法翻转 全球暖化视为翻身机会

联合国IPCC报告提醒我们温室气体排放对我们造成全球暖化冲击越来越大,这是一个负面的看法,当你将负面看法翻转来看升温1.5°C、2°C,会发现这不是一个预报,只是一个可能的情境,同时也告诉我们如果减排越快,温室气体累积越少,温度上升越少!这是鼓励而非限制,告诉我们有个相对光明的愿景。我们距离1.5°C只有0.4°C的空间,告诉我们当排放量越多对全球的各种生态、环境、农产品包括经济冲击越大,所以1.5°C是努力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1.5°C或许是人类翻身的机会,让我们还有能力还足以应付。

正面思考:减排越快,温室气体累积越少,温度上升越少!

资料来源:IPCC SR15

热浪豪雨天数改变 严重影响下一代生存

据统计2020年台北市最高温超过35℃日数86天,长达三个月,破2016年77天纪录,持续到世纪末台湾未来超过高温的标准总共150天。过去每年平均20天的热浪,到世纪末每年有101天,不要认为到时我们都不在了,试想子孙的日子!豪雨日的推估,全台湾豪雨日(>200mm)的天数会越来越多,世纪末碳排放越多就越严重,过去三十年已观测到台湾平均降雨强度上升趋势。雨较强却不见得多,尤其连续不降雨天数变长,表示干旱的机率变大,台湾过去五六十年来最明显的气候变迁,就是全台各地的降雨天数明显下降,这趋势可能会持续。

西北台风减少40% 干旱除影响水亦使空污更严重

计算到世纪末,西北台风会明显减少40%,因此侵台的台风也减少,目前台风贡献的年雨量约40%,以后会显著减少,可是台风一来会变得较强,降雨强度会明显增加,尤其是西海岸。台风少但雨量多,降雨越来越不均匀,对淹水灾害有明显的冲击。下雨天数减少会造成干旱,从去年到今年的状况是50几年来碰到雨量最少的一年,没有台风侵袭台湾的一年,这告诉一个的讯息,春雨渐渐减少加上没台风所遭遇目前的情境。这干旱显示空气很稳定,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如果我们再启动火力发电,是否会让空气污染更严重?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议题。

气候变迁已示警50年 应尽速警觉因应

将新冠肺炎跟气候变迁试做比拟,疫情早就警觉,一月开始觉得有问题,开启管制措施,二月恶化全球还无感,三月惊觉已大爆发了。至今疫苗接种虽开始改善,但日本疫情还是再次升温。新冠疫情或许可逆的,但气候变迁这五十年前科学家就开始警示,预警期其实早过了,1970到2010年不断加剧,曾是严重的预警期,2010后温度上升更剧烈,很多人的看法2010到2030年是快速恶化期;所以我们面临的不是只有国际政经压力,实质上是全球气候变迁、暖化的人类冲击,会越来越加速,至2030到2050年错过惊觉期,或未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减排达到净零碳排的话,接下来就是大爆发,气候变迁爆发要恢复是不太可能的。

除本土气候变迁冲击 亦须面对国际

台湾面临的不只是本土气候变迁的冲击,还有国际的思潮、经济压力这几年也是非常庞大的,净零碳排不管中国、日本、韩国、英国早就宣示,美国跟加拿大在今年2月也提出净零碳排的宣示。美国国家科学院会举办诺贝尔奖气候会议,提出赶快行动,还有可能在2020到2030年作为转捩点。当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宣示,台湾会受到更大的压力,学术界的压力一定会扩及政府,冲击政治、经济。

我国需要《气候变迁法》整合资源立即行动

台湾的行动;目前是2050的排放是2005年的一半(50%),其实照净零碳排的目标,应该更急速下降的,要达到原本的目标已经很辛苦。现在国际组识的压力、或国际学术的政治,尤其制栽下的经济压力的挑战就更加剧烈。过去几年中研院学者建议书---「台湾深度减碳政策建议书」已两年,虽一年多没有回应,今年初开始有反应,这是好迹象。建议三大方向;第一,立即「启动台湾深度减碳途径」的规划,首在规划的途径要做到。第二,「多元利害相关人对话平台及公众审议程序」,这个需求是全民共识。再就是三,很重要。需要推动《气候变迁法》案。

有法源当灾害发生全国就可从上到下总动员,且指挥可以调动,所有的经费、需求、人力。只因为现在能源的问题,还有调适行动、社会正义、生态保育非常多问题,还有虽然我们的科学研究做得不错但还不够。面对气候变迁我们做得太慢、太少、太浅,必须在各个层面加深、加速、加广。如果没有冲击的认知又如何调适?我们地方政府、部位有能力做调适吗?因为基本的知识、资料不足,研究体系要健全,其他步骤才能做的好,台湾需要迅速采取行动。最重要的是有大战略观点,然后立即于短期内设计非常有效的战术。

以目前的趋势,2030-2052年会升温至1.5°C

全球暖化的威胁是现在式!不是未来式

资料来源:IPCC SR15

Q&A

Q:

民国104 年 07 月 01 日公布之《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第四条明定: 「国家温室气体长期减量目标为中华民国一百三十九年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为中华民国九十四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百分之五十以下。 前项目标,中央主管机关应会商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参酌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与其协议或相关国际公约决议事项及国内情势变化,适时调整该目标,送行政院核定,并定期检讨之。」 而目前环保署启动《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修法,并顺应国际加速减碳力道,更名为《气候变迁因应法》,其中减量对策是否有对应《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第四条之气体排放量?另今国际趋势已非2050年之50%以下,组织及标准该如何回应与改变?后续又如何定期检讨?

A:环保署

现在面临全球2050年「净零排放」也正启动《温管法》的修法,原来的目标2050年之50%必须做积极的检讨,配合行政院的路径评估的作业,这个是长期减量目标,当然这个过程就如同其他国家,净零排放必须是整个结构,包括社会经济去做翻转与讨论,与大家的对话是必要的,这个持续在进行。各部门去提出包括我们的住商、运输都可能是在用电增加的面向下,确实是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所以当面对2020年到2030年这未来十年,我们要加速的不是只有在能源面向的讨论,而是从各个部门包含住商、运输,如何转换、能源使用效率,对碳排放的认识体验去做翻转的检讨。接下来的工作按照目前的组织还是由行政院能源减碳办公室要继续召集环保署与各主责部会,大家进一步去检视我们到2030年的目标。

Q:

气候变迁的议题涉及多个领域,因应气候变迁的减碳与调适作为上也须跨领域的合作,并有利害关系人的参与,才能达到效果,但跨领域合作的机制与成效目前明显不足,请问专家们对于跨领域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机制以及利害关系人可以如何参与减碳与有关机关调适作为的看法与建议为?

A:叶俊荣教授

今天的讨论我最想讲的是;第一,现在要从新立法的《气候变迁法》,最好是玩真的。如环保署要行动,行政部门要动、立法院也有一些人在动,不论个人还是党团支持,若其他政党不愿一起讨论,是否愿意花力气结合大家讨论,要做到绝对不是只有一党操作,或只是个人期待、或只有环保单位努力。这是政策前行的指标,公民要监督、支持的方向,温减法的格局要从新讨论的起步。

第二;法律以外的核心内容,要表现台湾对议题的决心,面对新的局面有大局面跟小局面,拜登政府上台后对气候变迁的议题态度的改变,国际压力将至,台湾要继续置外于国际?今天政府有什么想法?宣示目标、路径,再来就是决心,如何跟社会各界,不同的政党,共同愿意承担。若不是为选举的操作,这不管未来谁嬴、谁输,台湾就是要在这当中创造出不败之地,没有退路下能够往前走,打造有决心、有积极、有视野的台湾社会。最近的国际社会纷扰不断,终结气候变迁议题随时可能变得非常大而紧要,能够早一点有大方向也能让台湾社会共同团结。

结语

余纪忠文教基金会

一、气候变迁已不能倒退,永续发展的观念与社群的自主意识并未停滞,促进节能减碳、发展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积极努力的方向。对应联合国SDGs的目标,多国宣示在2050年前达成零排放。加速跟上国际的标准,展开在地行动,成为世界气候行动公民一员。

二、低碳化、数位化、去中心化,全民参与的共识,政府治理应思考在既有的组织之中跨步整合,建构组织定位、功能,环境资源部的重要应提前列入考虑,以符合我国接轨国际发展趋势。

三、民间与学术界积极监督及参与,重视气候变迁施政的重要性、国家发展的长远性,须立即以制度化的建置、整合目前阶段里的任务编组,且有步骤地期程追踪。期待政府能积极兑现 总统2050净零转型承诺,跟进美国总统拜登于4/22世界地球日气候峰会上宣示的减碳计划, 关心这议题的媒体永不放弃。无论长幼、男女团聚向上的台湾的发展精神,面对气候变迁、国土、生活的环境,知道爱惜自然财、尊重万物。(策划、整理:刘彦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