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省思 传承 跨越

林圣芬。摄影陈信翰

主持人:林圣芬(余纪忠文教基金会董事、清华大学副校长)

面对科技人文的冲击,一代传承一代,需要更多人关心参与公共事务,并有伙伴一同努力前行。钱永祥教授,关注并比较民主化近程,长期观察与推动台湾公民社会学习,他一直保有宽容、平和的态度面对困境,其主编「思想」丛书数十年从未间断;施振荣董事长是具备远见的企业家,也是科技新知的领航者,早在李国鼎跟孙运璿的时期,他开创、分享资讯产业平台,并涉足人文关怀,至今不懈;吕学锦先生,从类比到数位,在台湾电信基础建设上率先领军,一点一滴做起,而今日谈网路冲击,更深刻拥抱、结合东方人文精神。两位年轻一辈,何荣幸,是老中国时报人,今天在资源匮乏下独立奋斗,关怀与挖掘被遗忘、看不见的角落,其中有风雨、有血泪,只为维系媒体风骨跟初心;詹正德,拥有一家小小的独立书店,他集结各地书屋,偕同过往书店藏禁书的记忆年代,与爱乡爱土的朋友,共同论思潮、诉衷情,他经营书店、选书分享,看书、写书,守书香。

余纪忠文教基金会三十几年来关心各种公共议题,在人类的文明发展中,网路带来效率、方便,却衍生很多新的问题。今天主持各位的对谈,就是希望集结台湾的正面力量,纵使民主社会还不尽成熟,还正在历练中,期待对谈让大家反思,韧性面对、寻求价值定力

钱永祥。摄影:陈信翰

论关怀伦理与公共文化

钱永祥(余纪忠文教基金会董事、中研院兼任研究员):

人与人间关系概念、找定力

今天是一个很特别的时刻,居然这么多人聚集一堂,谈一些观念性的问题。有人说风雨飘摇但是弦歌不断,目前也有点接近那个味道。但不管环境多么的惊涛骇浪,我们自己头脑需要清醒、心中要有定力。我不能算是网络「世代」的一员,但论「时代」,我当然分享了这个时代。要认识这个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可回到两个概念:关怀的伦理与公共文化。这虽然两者看起来很有距离,但我相信这两个概念包含一些关联,可以给我们启发。

谈关怀伦理 抽象的道德

现在,让我首先谈谈关怀的伦理。一般认为,道德、伦理具有普遍性,不能以特定的人为对象。规则、美德、价值,都被认为是道德的构成部分。,道德意识的第一个成分是规则,我们经过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掌握了道德规则,这是道德意识很重要的部分。道德意识的第二个成分是美德,就是个人身上的品格,比如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身上诚实、慷慨、勇敢等等德性。最后就是价值观,这是比较社会性的层面,希望社会能够实现公平、平等、相互尊重这些基本的价值。我们的道德意识大致由这三个方面所构成,但这三个要素都是以普遍的形式出现的,这是道德最重要的特色,对于所有人都用一视同仁的标准对待。但这种道德我们可以称之为抽象的道德,这是因为它的内容超越了具体的经验,对这些道德下定义时,我们不会能只涉及某一个特定的个人。这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它构成了抽象的伦理。所谓抽象,不是说不是跟现实生活没有关系,但是你对于它的界定与理解,不能属于任何特定的具体情境、不是针对具体的个人所设计的。道德必然有抽象性这一面,也因此,当我们在做道德实践时,需要做很多的判断与决定。我们每一个人获得道德意识都有这种经验,也就是学着掌握这些抽离开特定脉络的原则、价值、美德。

道德力量来源 同理心的标准?

但是真实的道德实践往往是走另外一条路。我们面对具体的个人时,会根据与他的具体关系、根据当下的具体情境而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个时候不是在应用抽象的道德公式,而是处理具体的情境,做具体的决定。这时候,抽象的伦理只有辅助的作用。我们在理解道德意识时既要掌握抽象的一面,因为如果不讲抽象面时,我们就忽视了道德的超越性、普遍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了你跟这个人有某种特别的连结,因为当下的情境要求你如此行动。伦理的这种具体、当下性格,我称之为关怀的伦理。

关怀是什么意思?首先,关怀指注意到对方,注意对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心态;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学会了对人视而不见,因为注意他人的处境,很可能逼你分心,要你付出情绪的反应。结果我们慢慢学会了冷漠,忽视他人。我们提倡关怀伦理,首先要培养的是对具体的个人、情境要有能力去注意,也就是培养道德的敏感度。

其次,关怀一个对象,一定是因为他的处境不利。一个人承受痛苦、碰到不好的事情、遭受打击、受到压迫,我们才会去关怀他。所以关怀的伦理,能让我们注意到身边不幸的人,对他们的不幸产生同情,甚至于出手援助。换言之,关怀能产生同情心

第三,同情心不只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严肃的道德判断。同情他人的遭遇,意思是说他的不幸并不是他应该得到的,他其实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换言之,关怀一个人不仅是注意到他的不幸处境,对这种处境感到同情,并且我们在运用「公正」之类的普遍性的道德概念,认定这个人受到的待遇是不对的、不应该的。

因此我认为,关怀是很重要的道德力量的来源,里面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现代社会习惯于抽象的伦理思考,往往忽视了关怀的伦理,结果我们的道德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公共文化 社会价值建构

上面说到,关怀的伦理需要对于他人处境有感受的能力、有产生同情心的能力,还需要运用一些普遍性的道德原则。这些其实都需要有一套公共论述作为支援。换言之,我们的道德意识并不纯粹是个人的事情,它一定有社会的一面。因此,公共文化这个概念需要我们重视。这个公共文化的概念,是从当代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借来的。他认为在多元的社会里,当大家的价值观、想法、追求的目标、对错的标准都多样而不同时,社会特别需要一套公共的文化资源,做为大家从事辩论、思考以达成社会共识的依据。他认为美国的公共文化来自近代欧洲、美国历史进程中的多次斗争、冲突,从十六世纪的宗教战争,之后的民主革命,到近代的种族、性别平权运动,一路累积沈淀下来形成一套公共认可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社会很重要的资产。

选举带来的分裂 承担与肩负

最近拜登在他的总统就职演讲中提到,他是所有美国人的总统,他强调美国分裂够了,希望大家能够团结起来,他希望不再区分民主党、共和党,蓝的、红的,自由派、保守派。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共有的基础,重建美国社会的和谐。美国社会的分裂能不能真正弥合当然很难说,但是至少现任的美国总统意识到这是当前一个大问题,他愿意为此努力。这表示政治领袖的确可以着手正向凝聚社会,并且多少可以有一些成效。

沉淀整合凝聚 吸取历史教训

在今天的台湾,虽然面对许多争执与撕裂,我们对于社会的整合与凝聚却不够关注。我们不是政治人物,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呢?我相信在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有所做为。一方面,这个社会上的人际关系需要用关怀的伦理来滋润。对于他人,我们若能付出更多的注意,培养更多的同情,对社会正义与人人平等的理念有更认真的执着,社会上既有的冲突比较不会演变成敌我的对峙,人际的合作与互助也会变得更为普遍。社会的变化是逐渐的,假以时日,关怀可望变成一种广泛的社会情愫,这个社会的整合也会更为具体。

另一方面,台湾这几十年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形成社会矛盾与政治冲突的经验,需要我们从正面去记忆、诠释、沉淀,逐渐积累呈这个社会的公共文化。面对过去的历史,除了要求转型正义,还需要能够看出在历史的暴力、冲突、受难之外,这个社会如何艰难地走到今天,其中积累的进步与成就如何为所有人共享。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应该成为这个社会的公共文化,获得大家的承认与珍惜,能够帮助我们处理今天的冲突与矛盾。

人生而片面 心常保谦卑

说到最后,我想强调一件小事。生活里面如果永远都是跟你一样的想法、声音、倾向、喜好,那会很无聊的。不一样的人永远比较有意思,即使碰到你不喜欢的人、不同意的人,那也是一个让你思考、辩论的好机会。美国有位知名法官的一句话我很是认同,他说:「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特色,就是他不敢确定自己的意见都是对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但是我们随时都要保有内心的谦卑,警觉到我的意见可能是错的。人的片面是天生的,每个人都只有两个眼睛,顶多只能看到前方一百五十度,背后的一百八十度度绝对看不见。如果人的生理上就是片面的,为什么认知上不会陷入片面呢?每个人的观念、信仰、利害都是片面的。只要把这份虚心放在每个人的心里,我们跟其他人交往的时候也许能做的事情不多,却仍能接纳与帮助彼此。

何荣幸。摄影:陈信翰

独立思考 拥抱不同声音

何荣幸(报导者文化基金会执行长):

网路讯息碎片化 真假难分

社群媒体时代的另外一个危机,是社会被两极撕裂,不管大家最用什么社群媒体,我们几乎都是只跟自己的同温层对话,越来越不太能接受非同温层人的意见,整个社会的极化跟同温层的效益现在正在发生,假新闻充斥、真假新闻难辨,政府以及各种企业的置入性行销,如果无法重建秩序的话只会越来越严重。

跳脱舒适圈 学习理解对流层

关于如何分办资讯,培养媒体识读能力,就我自己的观察,总的来说,整体面是需要有意识地抗拒同温层、理解对流层,这应是当前最重要的事。因为我们都不由自主地亲近同温层,也常习惯见到很多假新闻明明就假得那么清楚为什么还很多人相信?知道它可以发挥极大的影响力。大家都知道现在需要要关心社会,课纲的改革也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内容,但就算加重人文素养的内容比例,年轻世代仍不见得特别能够多元地理解社会。因为现在资讯太爆炸、泛滥,太容易习惯亲近同温层,彼此取暖随波逐流,不管是社群媒体的使用或是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如果我们不能够有意识地去理解同温层的极化对这个社会的撕裂,人的信任感将荡然无存,社会的公共性也会完全流失。倘若信任感与公共性持续流失,台湾社会的民主是绝对不可能深化,所以需清楚意识到,理解对流层的重要性,你再讨厌跟你意见不一样的人,你都需要对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按个赞、稍微看一下,理解对流层不代表支持、赞同,但对于与你意见不同的人、不同的族群之间,彼此了解互相的处境,这是台湾社会当前最重要的学习事项。

重建媒体公信 缝合社会撕裂

媒体跟社会大众的关系,走到现今皆需要从每个人个别出发,我认为不论是社会主流媒体机构或是个人,就我的经验与体会而言,需共同努力抗拒同温层的诱惑,拥抱或许困难,至少必须理解对流层的不同意见,这是在网路时代中,整个社会面临到被持续撕裂、对立严重的情况下,得持续不懈改变,踏出脚步做中流砥柱。媒体的公信力失去不是一天的事,重建当然也不会是一蹴可几的事,需要去重塑具有公共性的调查报导,以真挚、热情的心去深入追踪新闻,花时间、人力、资源,才能够重新建立媒体的公信力。这没有捷径,不会有其他方式能够达成。假新闻不会消失,但我们可以期待让它失去影响力、不被相信,因此我提倡开放跟分享,并促进社会不同声音的对话,要让媒体与所有的人完全接轨,才能够接合已经被严重撕裂的社会。

吕学锦。摄影:陈信翰

零碎化需独立判断 分辨真假

吕学锦:

有关网路对人类的影响,我最近看到一篇报导描述研究结果跟大家分享;我本来以为一个人可以同时看几个画面、做几件不同的事情,是一种很棒的能力,但看到实质研究后发现,同时看多个画面,过程中其实是减少你的专注力,影响比想像中大。这个研究做了几个不同层次的试验,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旁边就是一个手机,或这个手机摆的远远的但你还是可以接触的到,或根本在你的视线之外,这三种不同的情境,对于一个人的专注力,有不同影响的程度。经过这样的实证研究,尤其对现下年轻人特别是网路原生族,网路上的资讯偏碎片化,他们已经习惯影片、懒人包都是三分钟、一分钟这样的内容所描述,对于比较有深度的、影响比较长远的文章接受度就降低,我觉得是影响很大的。包括谈到假消息,我本来认为假消息可以从纯粹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任何东西的出现都是资讯,假的东西出现也是资讯,我认知上这种分办消息真假,应是基于每个人自己的判断能力,近来发现,许多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在散布不实的讯息,那这件事就绝不再那么单纯化,后面的语意、整个行为表现,所牵涉到的层面范围之广,不是理论上可以去理解,那个影响层面更深远。

累积知识背景 当完整阅读人

詹正德:

抗拒假新闻,你首先要判读真假,那你自己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累积当然也能从网路获取,但是纸本书有时候能提供你更不同的东西。越扎实、基础的知识,有时更需要的是纸本书的阅读。我认为网路跟纸本书之间,未必是竞争关系,现在感觉上有一点是眼球上的时间竞争,其实可以不用以竞争关系看待,他们两者是并存的;单看你有什么样的需求,需要亲近这些不同的媒介,书也是一种媒介。最后我要再强调,阅读是一种抵抗,也是当你想要拒绝同温层的时候的好方法,看书的这项行为就已是一种拒绝、抵抗,当你沉浸书本中,阅读会改变你整个人,接受不一样可能是很微小薰陶修练,但一点一滴累积,会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詹正德。摄影:陈信翰

溯古鉴今 培养人文底蕴

詹正德(作家、影评人、有河书店店主):

「还记得书本的气味吗?」

现下处于网路时代,但虚拟世界不可能把实体空间都消灭掉,所以我选择在实体空间奋斗。开书店是种突发奇想,当我一有这个想法时,实践的第一步就是到香港,想为台湾开一间当时没有,具备人文素养的书店。

壹角度书店,是一间在我开书店前就结束的店,影响我很大,它的标语很打动人,当我要开书店的时候,一直忘不掉店内写着「我有我角度」这五个字。另外影响我的是香港的阿麦书房,一进店内看到「还记得书本的气味吗?」,某种程度唤起大家对纸本书乡愁式的回忆,提醒大家:你多久没有看过纸本书了?逛了港澳许多书店回来有了蓝图,我当时住在八里,想书店若开在都市里容易觉得寻常,必要选个特别的地方。找到的店面就在淡水河边,观音山景有淡水河云影,画面非常美,台湾当时没有书店有这样的风景。十一年来在书店外来去的一百多只只河猫,每一只猫出现我与诗人太太隐匿都拍照、命名、写纪录,夕阳晚霞加上河猫画面都让人难忘,当没有人的时候,有猫在也是不错。书店特色在外面景色,内部空间很小,我们在一片一片窗上写玻璃诗,提醒来的顾客也留下诗篇,这里不只是有自然美丽的淡水风景,也有足够媲美的人文思潮。

独立选书 风格展现

开店时我订下四种书是店里一定要有的,分别是:香港书、简体书、政府出版品、独立出版品。当时很多香港书台湾买不到,我就想尽办法跟香港的出版社、作者直接联系,即使到现在香港书已经很容易取得,还是有老顾客持续上门,变成经营上特有的模式。简体书也一样,淡水当时是没有简体书店的,我就想一定要进简体书;简体书数量庞杂,进完一批后下批很难再进,常跟客人说简体书没法提供预定,有些书甚至是此生在书架上仅见一次,选择不买就一辈子可能再也见不到了。

至于政府出版品,进书的成本比一般书还要高,一般小书店不会进。政府出版品里面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出版,所以就算成本再贵我还是要进政府出版品,坚持我书店的读者能够看到好东西。最后是珍惜少有的独立出版品,那就更难找到,很多诗集诗人自己印个两百本、五百本甚至有的只印十本,所以我一定会帮忙寄卖,客人就会看到怎么有这么奇怪的东西?他不一定喜欢也不一定买,可是能让人熟习台湾其实有非常多小众的、个人的独立出版,是台湾创作的生命力最草根的东西。

除了上面这四种以外,还有一种是别的书店更难有的,是有河独立出版的,我们自己写的影评集跟诗集,我们自己写、编辑、设计、送印、出版、发行,十一年下来出了九本书,每一本印量至少一千本以上,对养活一个书店算是不错的销售量。书店撑了十一年,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想法,而后这些想法慢慢实践出来,包括让店里选书有特色,让大家觉得你这个书店里的书别的书店买不到,这就是我所想表达的文化与个性。

施振荣。摄影:陈信翰

建立人文素养永不嫌晚

施振荣:

培养人文素养很重要,且永远不嫌晚。我以自己为例,我在学生时代完全没有文学素养,也不太看文学艺术方面的书,但是现在读的书比学生时代多很多,有疑问就找Google问,因为你有需求,就有求知的欲望;科技是工具,我们应该以人为本,以生活与需求的角度出发去培养能力。我认为若要做个有用的人,就必须了解人文,慢慢驱动自己去深入体会,我常常讲说自己的左脑(理性面)应该是研究所以上的程度,而关于艺文的右脑(感性面),从二零零四年退休后到现在,经过十六年的学习,已经从幼稚园升级到国中,相信还有再更上一层的机会。我给下一代的建议,培养人文素养与能力的关键,还是要靠自己从兴趣、需求的角度,让自己多接触,多接触以后就发现没有想像那么枯燥或困难,这是我自己的亲身体验。

阅读的重要性 思考能力的培养

吕学锦:

人文素养我认为是需要培养的,这个部份建议应在高中、大学阶段,利用通识教育去培养;人文代表意涵是每个人都有其本质,身心灵的修炼也是非常重要,我提到贾伯斯,就是因为他跟一般的创业家不同,他进行禅修来内化自我内心,禅修成为区分他与平常人不一样很重要的元素

我也非常强调多阅读世界名著的重要性,不论中华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应该大量接触,对于陶冶性情,对发展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很有帮助。有一个小故事我非常喜欢,「处在新世代的孙儿问祖父说为什么一直还在学习,祖父拿出装煤炭的畚箕叫小朋友河边打水,竹子畚箕提不上水,祖父叫他再打再提,几次之后,祖父跟孙子说;现在你的畚箕跟第一次你拿到畚箕一样不一样?」阅读的作用就如同拿畚箕打水,越打水心里越沈静,把心的杂念都洗掉了。「书读多遍其义自现」我现在念一本书至少念七遍,多读、多想、多学习。

提供舞台 展现台湾多元价值

吕学锦(交通大学荣誉教授):

人工智能启动 踏上中华文化肩膀

5G时代来临,网路速度提供的越快,大家玩电动越来越沈迷,现在已经是变成是一个病,类似毒瘾一样,整个世代已经上瘾,这对年轻人影响真是很大。我们得整个回到教育的视角看大环境,这个问题既大又广,现在的教育体系是工业革命以来,形成分科分类的教育模式,已经过两百年,走到知识智能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要做转型升级,值得探讨。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出现,对于将来的就业机会该如何掌握,可能需要什么样的方针与环境来培养年轻人,让他们在AI会取代一部分工作的未来中,保有创造力,能突破并共创价值。

虽是学理工背景出生,心怀不只科技尚知道文化,我的愿景是将5G XR融合中华文化的丰富底蕴,迎向世界。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困顿,我以为要从儒家思想及大胜佛法中寻求解答,仁义、忠恕、真诚、慈悲,这些价值是上位原则,为何要忽略自身文化内涵?为什么不选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中华文化是一坐大山,我们要站在这山顶上去发挥,不需要南向去另找文化的根源,更千万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岛。

现今社会应把东方文化思想,在科技文化发展中可扮演的角色定位,清楚地推动东方文化思想与社会公义、经济发展交互融和,透过具有高度、宽度、深度、速度的全球化数位平台,赞同施振荣先生,成就科技岛与世界公民。网路虚拟世界是给我们全球化最没有阻力的契机,需要好好把握住时代给予的机会;电里乾坤无止尽,信心坚固皆可成。

展现文化特色 不缺人才只缺舞台

施振荣:

我想台湾「不缺人才,只缺舞台」,只要有舞台,有历练的机会,一定会表现得很好;所以掌握资源或有影响力的人,肩负责任,要对台湾未来的发展提供新舞台。比如说童子贤,近年来他不断捐款并参与许多艺文制作,这就是一个舞台,有能力的年轻人就能做一些新创作;实质上科技也是一个新舞台,做新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时机,现在最有价值的是体验经济,比如我现在做101的场域,就是希望提供给艺文与表演一个机会,不管是对视觉艺术或表演艺术有兴趣的人,都能够在新的舞台上激发创意,结合新科技体现沈浸式的艺术创作。

我在二零一一国艺会当董事长,当初是考虑两个月才接受的决定,当时第二天报纸刊出这则消息后,旧友艺文界大老投书表示不欢迎商业界董事长参与文化;时间能解释一切,现在大家都非常欢迎我,一方面是我带着资源进入艺文界,为大家打造一个能够生生不息的新模式,另一方面是努力推动科技与文化的双融,今年在101里面有个5G、8K沈浸式的场域,标语就是科文双融CTAmbi。从人文科技岛开始,我持续实践概念,偷偷摸摸、一步一步地做,才能超前部署。现在,我投入台湾新年音乐会到今年已是第三年,一开始我就订下一个愿景,希望二十年后要跟西方的维也纳音乐会齐名,就因为东西方文化不同,所以才有齐名的可能与壮志。此外,我认为将classical music翻成古典是错的,应该翻成「经典」,所以我目前在推动台湾经典音乐,努力将台湾的元素,也就是多元文化的从原住民、京剧、歌仔戏到流行歌曲,透过音乐、创作、演绎,让台湾音乐文化被全球世界的公民看见,知到东方的文明就是不一样;成功的方法绝对不是学西方,而是吸收西方,我们要找出自己独特的一条路来走,台湾才能够展现自身对国际社会真正的价值。

检视政治高度 关怀民主进程

施振荣(余纪忠文教基金会董事、智荣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发挥王道精神 彰显隐形价值

民主政治里面的盲点就是重有形轻无形,因为选票是要看有形的产出,对隐性价值严重忽略,但王道就是要共创价值,从每一个视角去理解,去创造一个共创价值的机制、利益相对平衡的机制,都是当领导人基本的要素与条件,要把无形、未来的隐性价值彰显。

走出自我道路 坚拒光阴虚度

我在公视做了六年两任的董事,现在要下台下不了台,因为选不出新的董事,但是我可以说这六年,在新闻媒体方面学习很多,也尽量站在董事会讲一些公道话,因为公视有公视的使命,很明显的台湾公视在全世界所有的公共媒体里面算是资源最少的,实际上这七年来做的也不错。以滚雪球的模式慢慢推动,是我过去一直抱持的基本想法,对于比较前瞻性尝试,策略定夺都是需要做得早、做得小,不能像政治人物一般,都希望做大或来不及才做;小规模做万一失败把它当学费,否则一旦规模大后若不成功,信心便会全数丧失,信心比钱财重要,这也是无形的重于有形的概念。对台湾未来产业转型,包括学术界转型,比如阳明交通大学合并的例子,我是站在校友的立场关心这议题,关心台湾有没有机会为这合校案,在世界上做出新的典范、机会,我现在就是后援会会长,替各方寻找资源。

对台湾的未来产业发展,我的感觉政府是靠不住的,要完全靠自己,成功不靠政府,尤其在民主政治之后,是官不聊生,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有意见,所以我们产业界现在在做的事情都是先做,以后政府再来跟上;其实政府也很困难,不做感觉好像对不起老百姓,但要率先在前面做很多人会有意见,那我用自己的资源、时间做出有成绩,大家一起来共襄盛举,这是我的基本态度。面对未来既有心投入时间、精力,就不要浪费时间做虚工。

改革之路 废墟中的余光

何荣幸:

我觉得自己那种打死不退的乐观主义的性格,可能会让大家觉得媒体环境也没有那么糟,但事实并非如此。报导者五年前成立的时候,我们的媒体改革只看到一点点亮光,我们现在这个亮光还是一点点,完全没有扩大。我一点都不觉得当前媒体环境崩坏的程度,能够因为报导者的努力做多大的改变,我们没有这种自我膨胀的心态,更不会觉得这种结构性的改革有那么容易。但或许跟人格特质有关,我们比较是理想主义者、打死不退。

纵使环境不好,我们仍牢记作为网路新媒体,在说故事上面需要与时俱进,所以除了传统的深度报导,跟上潮流做Podcast节目,很受年轻世代欢迎,一度打败了很多节目,成为台湾六千个Podcast节目排行榜中的第一名,过去很多人不知道报导者,但去健身、开车时借由收听Podcast,知道我们的存在;不忘自身责任,开启社会对话,报导者年年举办摄影、调查报导工作访,培育更多年轻人才参与媒体相关工作,去年底开始出版影响力报导,希望让各界开放资源持续对话窗口,这就是我们希望走出同温层、促进社会对话方式。

报导者现在有七千位捐款者,成立之初捐款者只有四位,心脏真的要够强,七千人也要持续捐款,才有办法再走向下一个五年。总结;这场走了五年的媒体小革命,影响力、所能做的事情虽然还是有限,在商业媒体生存困难的情况下,报导者跳脱传统逻辑,走出自己的道理,创造非营利网路调查媒体的模式。我们是台湾民间社会自己长出来的公共媒体,路非常难走,但我认知不是因为现在环境很好才进行改革、努力,是相信透过努力,环境有变好的可能。

追究政治责任 珍惜民主历程

钱永祥:

其实大家对台湾的状况不要太悲观,我们常常觉得今天的整个局面太过于撕裂,对意见不同的人没有关心、壁垒分明。在最近美国选举后到新任总统就职,美国官场现形记历历在眼前,社会的撕裂、彼此的不信任、几千万人可以被假新闻带着走,情况比台湾不知道要放大多少倍,严重多少倍。面对这种情况,反而能让整体社会思考,该怎么扭转态势。首先,很自然的我们会想到政治人物、政治力量。这些人物掌握了最多的权力与资源,同时动见观瞻、能见度最高,音量最大;社会自然会希望政治人物、政治力量要带领出新的局面、新气象。

不幸的是,我认为台湾的政治领导人并没有这种责任感。他们不是不知道问题所在,可是他们往往只想处理一些具体的现实需求,忽略抽象却重要的社会氛围与价值。比方最近关于疫情,台湾的疫情相对国外是更为单纯的,就算发生了像桃园医院这样的状况,以一年多来的经验,应该也有能力处理得好。但此时此刻社会上,因疫情引起的撕裂的程度、不信任感,从网路、电视上观察,令人讶异又奇怪,因为共同面对疫情本来应该让社会更整合、更合作的,却反而看不到合作的动力与契机。

比如杨志良先生的「开除说」,或许措辞并不够妥当,他的要求与提醒有些直接、严厉,但出自善意,也没有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什么要群起攻之,总统甚至说这是少数人的不理性的声音?总统不应该能在社会上分多数、少数,她应该永远都是面所有人的总统。在这种小地方我会觉得必须对政治人物课以责任,却也不能太寄予希望。

民主化经验 社会集体资产

常常有外面的朋友特别是中国大陆的朋友讨论,台湾的民主化历程有什么好处与坏处。在我看来,民主化建立的制度本身当然很重要,但是我更喜欢把这四十年的民主化历程,看成台湾社会集体学习的历程。这四十年来引起的冲突、争执非常多,内部不同意见彼此撕裂与冲突没有停过,大部分的人因此产生比较悲观的看法,认为这个民主化的历程是负面的经验,但我个人强调进步史观;把这番经历看成是集体学习的过程,台湾这座岛上的人民大量被卷入,学习到了身边至少有一半的人,不论政治信念、国家认同、文化背景、身份认定都与你截然不同,这个学习经验值得正视,值得珍惜。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把这个经验好好传承下来、好好地变成台湾社会的共同资产,集体学习的过程没有记录与整理,导致的结果是今天的政治沦成敌我政治,相互对立、失去包容。

修复敌我政治 网路发挥贡献

政治都是敌我的吗?我认为不是。政治毕竟不是战争;政治除了敌我关系之外,也是竞争的关系、合作的关系。我们其实可以参考过去几十年的历程,将种种社会互动的心得积累成台湾的公共文化,从而对政治有更为宽阔的想像。可惜的是,三、四十年的经验并没有受到重视,结果我们只认识敌我政治,坐视政治人物用敌我的政治角力纠缠社会。在我看来,如果要修补敌我政治,网路可以发挥一定的功能,方法就是把网路视为集体学习的场域,随着网路越来越普及,社会有开阔而方便的空间进行思考跟沟通。把集体学习的动力扩展到网路上,这是网路对这个社会的重大贡献。

结语:

全球多党政的国家,不论东西方,目前都面临一样的问题,可说是意识型态凌驾于事实真相,到达一种「后真相」时代的讽刺。社会乱象日益严重,往日的民主真谛,自由、平等与博爱,在实践的过程中扭曲失序,但与其随波逐流,或自怨自哀、交相指责,不如正面检视故有文化、社会秩序与生活步调,集结众人智慧、改革创新,开拓新一代的群体承担能量。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身为知识份子的责任,应深刻了解世代面临的困境,理解每个人有其生长背景、个性与不同价值观,倾听并包容异己,换位思考寻得社会共同和解。科技文明发展至今,进步快速难以暂停,然人与人之间所能创造出的情感连结,应被珍视与保护,我们或许无法改变过去,却能创造属于彼此共同价值的未来。

(余纪忠文教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