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如果没有持续进步 不如捐出去做博物馆

【文/高宜凡

伦敦金融城的别名叫「The Square Mile」,指这片不到1平方英哩的面积,聚集全球顶尖企业人才,每年贡献英国2%的GDP,堪称英国经济最重要的火车头。事实上,这里还是英格兰最老的地方政府,至今仍拥有完整自治权,有自己的市长议会法院、跟警察。

去年甫上任、地位媲美内阁首长的市长吴斐娜(Fiona Woolf),是金融城800多年来第二位女市长,办公室坐落在古堡般的华丽建筑。年初她曾访问台湾香港,列为首次离开欧洲的出访地。

为何看中台湾?因为金融城老早嗅到人民币庞大商机。两年前便启动「人民币业务中心」计划,去年底获得800亿人民币的R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意图成为香港以外的另一个人民币离岸中心。

根据央行最新统计,台湾的人民币业务开放满周年,吸引超过2000亿的人民币存款,几占1/4外币存款。如此可观的资金水位,自然逃不过英国人的眼睛。多年来金融城始终是全球金融业龙头。面对新兴城市追击,如何迎接挑战?以下是专访摘要:

永远在全世界寻找成长新机会

《远见》问(以下简称问):金融城已是全球金融中心,请问你这一任目标是什么?

吴斐娜答(以下简称答):伦敦非常国际化,各地专业精英来这工作,催生最佳的金融操作实务。我的任务是推广金融产业跟专业服务,并且保持成长的永续性。为了这个目标,我们非常「机会导向」,永远都在全世界找寻新机会。

问:你看到的新机会是什么?

答: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后,让我们学会必须要看长期。最新的机会来自新兴市场,有很多基础建设跟能源方面的需求。另一个机会则是高科技,包括电子、通讯数位媒体等产业。

问:探索机会与控制风险之间,如何寻找平衡?

答:这个很难,必须不停地判断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必须要有强大保险事业的原因。其实只要仔细向前看,或往未来大趋势里找,能帮助走出景气低潮的机会真的不少。以气候变迁为例,每种大危机的背景,都藏有很多机会。这边有很多专业人士服务绿色市场,因为「气候变迁」就是最大的未来风险。所以碳交易制度我们起步蛮早的(2005年)。

最大不确定因素:是否脱离欧盟

问:现在很多新兴城市也想成为金融中心,伦敦如何保持领先

答:没错,有些城市已经很有竞争力了,例如香港、上海、新加坡,但我们还是有优势跟特色。首先,伦敦位于中间位置,不只是地理上的时差、或东方跟西方,不少有意投资中东或非洲市场的机构,也会到伦敦设点。简单地说,到这边,你可以同时做全球生意。我觉得台北也做得很好,现在聚集了很多人民币资金,连伦敦也涌入许多人民币,这是相当大的商机,必须要有相对应的商品与服务出来,所以台北跟我们之间有很多合作空间。

问:金融城市长的任期只有一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答:任期只有一年不是问题。因为我们的工作都是有连续性的,团队可以接续下去。我们很以自己的传统为傲,很多外地来的朋友,一来到这个古色古香的办公室,都能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感。如果金融城不能持续进步、创新,那还不如把这里直接捐出去当博物馆算了。

问:英国经济目前看来正走向复苏。有什么事情是你担心的吗?

答:目前有几个不确定因素,首先大家最担心的是,英国会不会脱离欧盟?金融城曾做过调查,84%的人倾向继续留在欧盟。其次,必须持续关注全球市场。这点台湾跟英国很像,都是个海岛,邻近一块大陆,国家经济势得依赖出口跟贸易。台湾制造的电子产品,成功地行销全球市场,这点还得跟你们多学学

伦敦金融城成立时间:1189年现任市长:吴斐娜(Fiona Woolf)员工:约35万人厂商:聚集逾500家银行及180间交易中心,全球500大企业3/4在此设点市场地位:世界最大外汇交易站、最多金融衍生品交易、最大债券市场、证交所最多挂牌厂商,外国企业近600家等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4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