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规模下降 资产配置趋向理财?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1.12万亿元,同比多减1.17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减少8093亿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居民存款的同比增速在2023年2月达到18.2%的最高值后,开始逐步下滑。从原因来看,主要包括季节性因素、居民提前还贷、理财市场阶段性复苏等。

业内人士指出,在存款利率走低、房地产市场行业的发展背景和运行逻辑深刻变化背景下,居民资产配置行为将由过去的实物资产转向金融资产配置,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资产管理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投资者应充分结合自身收入状况、风险偏好及资金安排需要,在存款、理财、保险等金融产品中进行合理配置。

存款与理财跷跷板效应显现

根据央行数据,7月份,非金融企业存款和居民部门存款分别减少1.53万亿元和8093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多减4900亿元和4713亿元。

究其原因,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存款减少既与季节性因素有关,也与非金融企业贷款需求疲弱、居民提前还贷行为增加和理财市场阶段性复苏有关。

李佩珈进一步分析称:一是在存贷比等监管指标考核背景下,银行有季末冲存款规模的行为,进而导致次月存款增长大幅少增或减少事实上,每年的4月、7月和10月都是年度相对低点,即该月存款相比上月大幅少增或减少;二是与非金融企业信贷需求疲弱,进而导致贷款向存款的转化效率有所下降有关。从历史看,非金融企业贷款规模月度波动很大,既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投融资需求安排等有关,还与专项债发行规模及节奏等有关,总的来看非金融企业贷款规模具有“年初,季度冲高、年末回落”的特点,导致贷款向存款的转化同步下降。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也提到,7月存款规模减少与季节性的资金流出有关。“过去十年间,每年的7月均是居民与非金企业存款减少月份,这跟每年6月末银行体系存款增量考核有关。二季度末银行揽储需求大幅上升,通过银企合作、存款活动等多种方式吸收存款满足银行体系内外考核,考核结束后资金回流、存款减少。”王运金如是说。

从居民存款变动来看,存款减少还与提前还贷、资金转向理财等因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早偿率平均值由6月的19.68%小幅回落至7月的15.49%,但是仍处于较高水平,高于去年7月约5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调整背景下,居民提前还贷行为增多导致居民存款增长放缓。2023年前7个月,居民户累计新增中长期贷款1.39万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少增3158亿元,这表明居民可能正用储蓄存款归还贷款。”李佩珈指出。

记者注意到,7月居民存款减少的同时,银行理财规模有所回升。国盛证券研报指出,根据普益理财数据估算结果,7 月底净值型理财存续规模估计为25.85万亿,较6 月回升1.5 万亿元。

对此,兴业研究公司金融监管高级研究员陈昊分析称,根据此前的研究,住户存款、货币基金和现金管理类理财在投资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从总体上来看,三者之和的同比增速相对稳定,即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跷跷板”现象。从历史来看,季末月理财特别是现金管理类理财都会出现规模下滑的现象,而季初第一个月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则会出现规模环比快速回升的情况。在货币基金规模保持相对稳定的背景下,这就使得每季度第一个月居民存款环比增速一般较低。从居民存款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的变化来看, 2022年10月、2023年4月、2023年7月,都出现了环比负增长的情况。总体来看,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居民预防性储蓄减少、投资增多,体现为存款、现金管理类理财、货币基金的同比增速在2023年2月达到16.13%的高点后,已经逐步下滑。

王运金强调,存款增长过快与过慢都不是“好消息”。存款总量及增速下降,虽然表示银行体系流动性淤积的压力减弱,但仍需要政策加大调控力度。后续,财政政策将继续加大财政支出,加快债券发行;货币政策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银行体系将继续加大信贷投放。预计三季度存款会恢复增长,但增长速度受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经济恢复情况与居民企业收入增长有关。

“低利率”时代如何配置资产?

事实上,在过去一段时间,尽管居民存款规模保持增长,然而居民的储蓄意愿已在逐步调整。

陈昊告诉记者,此前一两年,居民储蓄意愿出现了抬升,居民存款也出现了同比增速较高的情况。但随着疫情防控转段、疫后经济复苏的推进,居民存款的同比增速在2023年2月达到18.2%的最高值后,已经出现了逐步下滑的情况。

这一情况与央行公布的问卷结果相吻合。根据央行按季公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选择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在2022年第四季度达到61.8%的年内高位后,也已经下滑至2023年第二季度的58.0%。“从这个角度来看,随着疫情防控转段、经济复苏的推进,居民预防性储蓄或将继续减少。”陈昊补充道。

那么,在储蓄意愿有所减少的同时,居民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资产?

李佩珈认为,从过去来看,房地产是居民资产配置的最为重要的领域(约占居民资产的60%)。在房地产市场的行业发展背景和运行逻辑深刻变化背景下,居民资产配置行为将由过去的实物资产转向金融资产配置。

“一直以来,在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结构中,房地产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结构和政策的变化,房地产在资产配置的占比也在调整。”新华基金原董事长翟晨曦在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观察海外市场中劳动力人口(20岁~55岁的人口)占比和不动产占比的关系会发现,随着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不动产在居民资产配置中的占比会不断下降。中国劳动力拐点发生在2015年前后,2017年居民资产配置中不动产的占比开始下行。目前来看,我国居民资产配置中不动产占比的下降已经在趋势中,需要一定时间平衡。

随着居民资产配置重心向金融资产转移,投资者应如何选择?

在陈昊看来,随着资管新规落地后刚性兑付的打破,以及近年来部分企业信用风险的暴露,居民开展资产配置的难度有所上升,居民在规划理财时需把握这三方面:一是考虑低波动、低风险产品。二是可以考虑积存金(黄金投资产品),金价涨了可卖出赚差价,金价跌了可以留着黄金吃利息。三是可以在进行权益等市场投资时考虑宽基指数基金,从而尽量减少个券非系统性风险所带来的潜在损失。

普益标准研究员董丹浓指出,存款方面,低利率时期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共识;权益市场虽潜力巨大,但整体不确定性仍较高;银行理财方面,理财产品在收益性和稳健性方面的优势明显,目前整体已逐渐走出“赎回潮”的阴影,下半年市场规模有望逐步回升。在利率下行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的情况下,想要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需要居民控制家庭整体债务杠杆,适度降低风险偏好,重视对安全性和稳健类资产的配置。

“低利率环境可能会促使居民转向多资产配置。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从基础设施拉动转向科技拉动的进程中,我们将会经历一段长周期的经济转换期,利率很难大幅回升。此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也会导致偏低利率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居民很难在纯利率类资产当中获得足够高的回报。”翟晨曦如是说。

董丹浓建议,在无风险市场利率下降的背景下,长期投资的重要性和优势凸显。居民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地拉长投资期限,以时间换空间。同时,根据自身的资产配置情况和资金比例,选择不同的产品。例如,银行存款安全性更高,适合不能承担任何风险的客户;保险产品的投资期限较长;银行理财适合有一定投资经验和较长投资期限的客户;货币基金更偏向投资期限较短期且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总之,居民应提前规划,保持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