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别让民进党两岸路线2016前转型成功

国民

由于一些民进党人士不断提议冻结台独党纲,且欲在今年7月20日的民进党全代会上有所动作大陆台湾岛内关心民进党两岸路线调整人们,都对这一事态发展很关切和期待。

回顾2012年败选以来,随着谢长廷等人的积极登陆和不断提出友善的两岸论述,外界本以为民进党的两岸路线将会有重大调整。但随着今年3月反服贸事件的扩大,人们看到民进党在两岸路线调整过程中的心有不甘和伺机反扑。也即民进党一方面迫于无奈地露出将两岸路线稍微向温和、中间方向靠近的迹象,另一方面又在更加处心积虑地寻找反扑国民党和大陆的机会前者台面上可见的乐观,后者却是隐藏在台面下的风险和隐忧。对后者这种风险和隐忧更为直白的解读是,民进党的两岸路线调整迄今为止仍只是策略性的、功利性的和飘忽性的,只是为了挽回5%(约80万票)左右经济选民、中间选民的心,即便有所转型甚至暂时转型,也是不稳固的、不确定的。一旦民进党重获在台湾的执政机会,出尔反尔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仅以2000年至2008年民进党首次执政时期的情况来看,民进党执政以后台湾蓝绿版块和统独版块的此消彼长就非常明显,民进党的政治版图扩张得非常迅速。从得票率和得票情况来看,陈水扁2000年大选得票率39.3%,得497.77万票;陈水扁2004年大选得票率50.11%,得票647.197万票。短短四年时间,民进党的得票率提高了近11个百分点,选票成长约150万票。换句话说,一旦重返执政,民进党的政治版图是可以进一步扩展甚至有可能扩展到不用在意5%关键少数的地步

然后,民进党一向是意识形态挂帅,执政期间非常重视改编教科书大力强化对台湾民众的台独教育。而且每取得一地执政权,民进党就非常果断而迅猛地拔除国民党在当地的传统基层组织,将国民党的农渔会和水利会等组织加以分化、瓦解。对支持国民党的众多地方派系,民进党则毫不掩饰地动用行政资源、司法手段在内的种种手段进行威逼利诱,迫使其中的一部分地方派系和地方实力型人物或向民进党倒戈,或保持中立

经过以上种种手法的影响之后,一方面民进党对5%经济选民的依赖度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这些手段也不断压缩了经济选民的人数影响力,完全有可能把这5%经济选民压缩到只剩下4%甚至低于4%。况且以上列举的还只是民进党众多或明或暗的手段中的几种而已。一旦民进党重返执政,就算不采用立即翻脸的做法,也还是有一系列强力手段可以使用,渐进而有力蚕食两岸和平红利,不断压缩支持两岸和平互惠共赢的声音力量日削月割之下,等民进党执政四年后再次大选时,民进党摆脱经济选民的关键少数制衡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然大陆在如何应对民进党两岸路线转型问题上也是进退两难。一方面,2016年之前若没能抓住机会让民进党两岸路线有所转型,一旦民进党2016顺利当选,则大陆难免会后悔没有趁民进党转型时的机会获得一些对两岸和平有利的让步;另一方面,大陆也担心在没有得到民进党坚定承诺和明显转型的效果之前,如果轻易放民进党过关,使民进党赢得2016年选举,则担心民进党执政后出尔反尔,削弱两岸和平力量,壮大台独力量。

根据上面的分析,大陆在此两难抉择面前,不妨咬紧牙关不要民进党2016选前抛出的这些糖果。大陆不妨坚定心志,不轻易配合民进党2016选举前的不靠谱投机转型。这样一来,民进党2016年胜选的风险就依然很大。一旦2016年民进党再次因两岸因素败选,则民进党届时将被迫做出更多、更大的让步和妥协。而且届时民进党的伸缩空间和出尔反尔的空间将比现在窄得多。退一步说,即便大陆现阶段不配合民进党两岸转型而民进党仍2016胜选,大陆也不必觉得后悔,因为民进党在2014年和2015年所能对做出的两岸路线让步本身就是不确定的、不稳定的,也是暂时的,含金量没那么大,即便失去也不必觉得太可惜。

大陆的这种理智做法,也是对两岸和平和两岸民众福祉高度负责的表现。大陆唯有忍得一时,才更有可能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换来更大的空间和余地,这才是真正善待台湾民众的做法。

作者刘国民,湖北武汉,长期关注台湾的学者,也专研中国左右之争和社会思潮。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