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志工 不畏马拉威疟疾

生活中心台北报导

一个人在十年中,能够实现多少梦想?又能为这个世界贡献多少?

高雄医学学医学系大五生张豫苓,十年前的一次印度旅种下了成为医者愿力种子,她用十年的热情灌溉让心中的行医种子发芽,从大一开始连续三年参加高医大国际志愿服务计划,第一年到非洲马拉威,第二年到南太平洋索罗门群岛,第三年至北印度。她不仅是高医大国际志愿服务团的首届团长,更连续三年担任团长。

印度之旅的冲击是支持志工服务的动力

张豫苓会对医学产生热情,要追溯到十年前她和母亲的印度之旅。当时还是国中生的张豫苓陪母亲到印度洽商,看到街童因为乞讨而被警察用警棍驱赶,以及街友们无助的眼神与瘦弱的身躯,便默默许下将来要以医者的身分,为当地居民付出实际的关怀行动

「我现在仍清楚记得十年前初次到印度感受到的种种冲击。对印度的这份特殊情感,是支持我三年来连续参与国际志工服务的动力;会选择在第三年才到北印度当志工,则是因为希望在回到印度服务前能先累积多一点国际志工经验。」张豫苓说。

在海外志工服务期间,张豫苓不仅与当地医疗人员交流、提供民众医疗服务、推广饮食管理的概念,也曾发挥创意,和志工伙伴们将台湾歌手伍佰所演唱的流行歌曲《你是我的花朵》结合洗手步骤来宣导卫生教育,并教导幼童英语。她积极组织参与志工团队推动志愿医疗的行动力令人钦佩。

▲非洲染疟疾张豫苓2008年才刚到马拉威就得到疟疾,但这仍浇不息她的热情(图/张豫苓提供)

浇不熄志工情 更了解学医的社会使命

然而,张豫苓担任志工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年到非洲马拉威担任志工,她在第一个星期就得到疟疾,在位居高山的孤儿院里高烧三天不退。生病期间孤儿院的爱滋病童倚靠在窗边为她唱圣歌祈祷,除了让她感动不已,也使得她的病情奇迹似地好转。

经历一场大病,张豫苓并没有因此打消当志工的念头,反而体悟第三世界国家医疗设备与资源的贫乏。「马拉威的当地居民若要看病,得自行带一本写有自己病历的小本子,这是身处在台湾,仰赖电子病历或是纸本病历的我们很难想像的。」深入非洲当地后,张豫苓更能体会史怀哲在非洲行医的情境,了解到生命的意义与学医的社会使命。

医师不只是看病 更该对病人产生同理

问到家人是否曾反对她担任志工?张豫苓笑言:「爸妈知道阻挡我也没有用!」张豫苓的师长和朋友都感受到了这份乐于助人、坚定的心。高医大国际事务中心国际交流组组长王森稔医师表示:「豫苓积极参与国内、外志工服务,无论是担任高雄县茂林原住民部落志工,或是连续三年参与国际志工团,都能看到她对人类持续关怀的热诚。」

因参与高医大国际志愿服务团而结识张豫苓并结为好友,现就读高医大护理所的林家萱说:「我从豫苓身上感受到了她对生命关怀的热度,在听了她在印度当志工的分享后我深受感动,于是决定跟随她的脚步到印度担任志工。」

连续三年参与高医大国际志愿服务团海外医疗服务活动,并于2011年到西班牙Salamanca大学附设医院见习,这些年,张豫苓不但跨越了国界,也打破自我局限。她说,「我从这些经验中体认到,医学的本质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动上。医生不只是替病人看病,更应该对病人产生同理心。」

余广亮医师看齐 为偏远地区医疗尽一份心

张豫苓表示,每当她觉得灰心时,就会点选在参与这些国际活动时所拍摄的照片。回想这些过程,无论是病童的一句鼓励的话,或老婆婆的一声感谢,都鼓舞着她继续前进。未来,张豫苓计划参与高医大山地医疗服务队,并向曾在马拉威行医四年的余广亮医师看齐,期许自己能持续地为偏远地区和第三世界的医疗尽一份心。

(看更多志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