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AI人工智慧揪出疟疾 疾管署「鹰眼专家」终能退休了

▲ AI人工智慧揪出疟疾疾管署鹰眼专家」终能退休了。(摄影/刘亮亨庄乔迪、张凯喨;制作/张舒芸资料提供/疾管署)

记者严云岑/专题报导

疟疾为台湾法定传染病,虽在1965年根除,每年仍有10至30例境外移入病例。一旦医院收到疑似病例,需将影像档送至疾管署,以人眼判读是否感染,但随着署内唯一的「鹰眼专家」郭明珠即将退休,疾管署寻求外援,改用人工智慧辅助,经过半年多的训练,电脑判读恶性原虫准确度超过9成,未来有望领先全球建立疟疾血片资料库,展现台湾软实力。

疟疾感染为遭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后,血球指环体占领,进而出现一系列发烧、冒冷汗、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症状。若无适当治疗,严重者可能导致黄疸、休克、肝肾衰竭、肺水肿、急性脑病变,并可能造成死亡,但只要及时投药,基本上一天内就能缓解。

台湾近年来揪出的疟疾案例,多是以高烧作为表征,其中又以恶性疟、间日疟为大宗。医院镜检患者血液发现疑似案例,除需依《传染病防治法》将检体送疾管署,还须在第一时间拍下显微镜影像由专家进行判读,确认感染期别及型别,好对患者进行投药,若检体在深夜送到,专家也需赶回疾管署进行研判。

▲疾管署副署长庄人祥。(图/记者季相儒摄)

计划发起人、疾管署副署长庄人祥表示,AI人工智慧的着力点在于最后一阶段的辅助判读,未来模型建置完成,不排除开放给医院直接套用,让医事人员一验就知中标与否,缩短投药时间。

人工智慧判读疟疾,需由大数据做为辅助,而这些数据全仰赖疾管署提供。疾管署与人工智慧实验室去年7月申请科技部计划通过,今年1月正式投入影像扫描,但光是前置作业,就遇到不少难关。

计划负责人、防疫医师刘宇伦表示,疟疾血片镜检需使用100倍物镜,清晰观察寄生于红血球的疟原虫,但一般组织病理切片扫描物镜多为40倍,一开始找不到适合的电动显微镜,只能靠厂商提供的旧机器,以4平方毫米网格慢慢扫描,加上高倍率扫描容易因环境震动,影响玻片对焦品质,每次扫片会以Z-stack模式储存3个焦层,增加准确率,光扫一片血液抹片,就需耗上4至6小时

▲疾管署疟疾血片资料库建置步骤。(图/疾管署刘宇伦医师提供)

除了扫描花时间,影像库建立作业也是一大问题。刘宇伦提到,扫描后的影像将依每个网格分层,切割为2048X2048单位的jpg档,再对疟原虫位置进行标记,由于影像档案极大,转档上传过程让电脑数度当机,后来改采随身硬碟储存,才成功将影像提供给人工智慧实验室进行分析。

疾管署1月至今已扫描50片血片,共计570万张影像档,成功标记出3000多片恶性疟原虫。刘宇伦笑称,为了方便电脑学习,扫描的都是「教科书」等级,指环体在红血球清晰可见。不过,疟原虫在血液中除了第一阶段指环体外,尚有活动体、分裂体、配子体、生殖母细胞等阶段,有些保存过久或染色不佳的抹片,都需专家指点,才能将血片中的疟原虫一网打尽。

刘宇伦提到,疟原虫找到宿主后,多以指环体存在于血球中,虫体逐渐长大为成熟活动体,其核染质细胞质开始分裂为分裂体,分裂体破裂后分裂小体被释出于血液中,如此在红血球内的分裂繁殖称红血球内分裂繁殖,然后分裂小体又进入新红血球内发育,反复其分裂繁殖至人体产生的免疫或被抗疟药物抑制为止。

▲疾管署在扫描血片时,需手动一张张标记出疟原虫。(图/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疟疾唯一判读专家、检验及疫苗研制中心寄生虫实验室办事员郭明珠谦称,通常医院送来的疟疾血片都在指环体阶段,能够一眼就揪出,也是靠46年的经验,加上显微镜近年来已有大幅进展,「我从不好的看到好的,辨识上当然更容易。」

不过,郭明珠也分享辨识撇步,像是台湾常见的间日疟,因为原虫喜欢寄生在年轻、幼小的红血球上,显微镜下的血球会成不规则状,而血性斑点也是判断关键。至于恶性疟则容易遭到血小板、染色杂质相互干扰,此时就要从核、细胞质、色素等三要件辨识。

▲疾管署防疫医师刘宇伦指出电脑标记出的疟原虫。(图/记者季相儒摄)

疾管署将扫描血片归档后,便送往人工智慧实验室进行后续模组建置,若通过图灵测试,电脑判读准确率高过人类,就代表模组成功。人工智慧实验室董事长杜奕瑾表示,1月至今已利用10多片血片、20多万张图档帮模型建档,目前已拿资料库血片随机测试,准确率已接近专业医师水准

人工智慧实验室研究员郭柏辰表示,系统是利用已标记的疟原虫血片建置初步物件物件侦测模型,电脑接收血片后,会快速扫每一处影像,挑出可疑点做分类,最终再从中判定是否有血球遭感染。实验室将判读成果提供给郭明珠做最终确认,有9成5以上的疟原虫都能成功挑出 ,由于判读不需要挑出全部疟原虫 ,就确诊要求而言,已接近专业医师判读。

▲人工智慧实验室董事长杜奕瑾。(图/记者黄克翔摄)

杜奕瑾举例,教电脑分辨疟原虫就像教小孩,拿着两张不同的图档,告诉他「这个是,这个不是。」由于指环体辨识不易,过去的确发生将杂质误判成疟原虫案例,但此时就要更有耐心,让误判图档混搭正确图档反复出现,直到电脑完全学会为止。

疾管署现存疟疾血片共有4000多片,预计扫描200片作为疟疾AI辨识资料库,但杜奕瑾坦言,「不需要这么多」,因为大数据首重多样性,「有些血片长很像,对资料其实没什么帮助 ,需收集不同种类来源的血片。」

疟疾AI系统在7月16日在疾管署展开首次测试,利用未判读过的血片展开人机对决,除了比快还要比准。杜奕瑾表示,人工智慧实验室预计在10月发表完整成果,届时一定能达到图灵测试标准。

▲疾管署电子显微镜扫描疟疾血片,一张就要花4至6小时。(图/疾管署提供)

对于AI在医疗发展愿景,杜奕瑾说,台湾除了疟疾外,还有许多已根除的法定传染病,随着专家人数逐日凋零,人工智慧实验室想做的,就是「把逐渐失传的医师智慧学习起来」,至于下一步要做什么?还有待与疾管署讨论。而疟疾资料库建置完成后,将免费开放给全台甚至全球医疗院所使用,让智慧医材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

至于人工智慧判读结果是否仍人类做最后把关?杜奕瑾笑答,「不一定」,依照过去经验,只要机器准确度达到一定水准,就不需人类判读,像机场自动通关就是如此。不过,疟疾判读因牵涉到医材,是否能完全将「人」抽离,还需通过食药署审查才能放行。

▲疾管署与人工智慧实验室合作,让电脑学习揪出血液中的疟原虫,服务46年的专家终于能安心退休了。(图/记者黄克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