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剂和止痛药不能混吃!六个常犯错误 后果严重

抗凝血剂和止痛药不能混吃!六个常犯错误,后果严重。(示意图/Shutterstock)

药物深入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中常见处方药成药草药偏方,但许多民众不清楚药物的交互作用,混药服用,可能减损药效又徒增病痛,看看6个常见的混药误区

张先生的血液循环不佳,为避免栓塞,在医师指示下,定时服用抗凝血药可迈丁锭(Coumadin)。那天他因为感冒头痛,吃完平常的药之后,也吞了自己从药房买回来的阿斯匹灵,没想到却出现血便,赶到医院一照胃镜,才得知是胃出血

民众取得药物的管道繁多,除了医师处方,药房、到中药行也都能购买,很多人也会自行购买营养补充品。但这些药物间容易发生交互作用,让药效大打折扣,或是诱发其他病情,如导致内出血肝脏及肾脏衰竭等,不可不慎。

●6个误区:这些药不要混着吃

1. 抗凝血药x止痛药

抗凝血药物与止痛药都能防止血栓,抗凝血药会阻止凝血因子合成,而止痛药则避免血球细胞群聚,导致栓塞。

由于两者作用相似,一个延长凝血时间、一个阻止凝血,同时服用就会有加乘效应,引发患者内出血,若不小心外伤则会血流不止。

→常见的抗凝血药:华法林

→常见的止痛药:普拿疼、百服宁、阿斯匹灵等

2. 抗凝血药x活血中药

除了止痛药以外,有血栓问题或心脏瓣膜问题的患者,也要注意抗凝血药勿跟中药混吃。因为许多中药都能活血化瘀,增加抗凝血效果,恐会导致内出血。

→常见的活血中药:当归、参类(人参、丹参红参等)、银杏等

此外,某些保健食品(如蔓越莓锭、辅酶Q10、葡萄糖胺),同样具有抗凝血的作用,建议如服用抗凝血药,也应避开。

3. 止痛药x感冒药

许多常见的头痛药、感冒成药、退烧药止痛剂,都含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某些市面上易取得的「感冒热饮冲泡包」,乙醯胺酚的剂量也不低。

但成人一天最多只能摄取4000毫克的乙醯胺酚,如果感冒不适、没就医而自己找药吃,不应服用太多成药,以防乙醯胺酚摄取过量,增加肝脏负担、导致肝脏衰竭。

→常见含乙醯胺酚的药:普拿疼、百宁痛、立停能等

4. 血压药x抗鼻塞成药

如果你有高血压,甚至有固定服用降血压药,必须特别注意:当你鼻塞不适,别自己到药局购买抗鼻塞剂(或鼻用喷剂)就使用。因为鼻塞药中的「去充血剂」,会让血管收缩、缓和鼻塞,却导致血压上升,影响降血压药效。

→常见的抗鼻塞药:麻黄碱类药物

5. 抗生素益生菌

抗生素会杀掉细菌,不论好坏,包括改善肠道功能的益生菌。因此若同时吞服,益生菌恐怕会「白白送死」,抗生素的效果也会因此打折。

有些医师建议,服用这2种药剂应相隔1~2小时;有些医师则建议先服用抗生素,过几天后再服用益生菌,避免干扰。

如果有避孕习惯、同时又有服用抗生素的需求,医师建议应同时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以防万一。(示意图/Shutterstock)

6. 口服避孕药x抗生素

抗生素会降低避孕药的成效,含有酵素诱导(enzyme-inducing)的抗生素,如立泛霉素(Rifampicin)、利福布汀(Rifabutin),会让避孕药效打折。

《英国医学期刊》的研究发现,服用抗生素的妇女,「意外中奖」机率比一般人高7倍;若是服用酵素诱导的抗生素,非自愿怀孕机率则高13倍。

如果有避孕习惯、同时又有服用抗生素的需求,医师建议应同时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以防万一。

●2种饮品:不要配药喝下肚

1. 葡萄柚

葡萄柚汁及柚子都含呋喃香豆素,会抑制肝脏产生分解药物用的酵素,导致酵素无法发挥功能,人体分解药物的速度也会变慢。这不仅造成药物作用「钝化」,血液中药物的浓度也会因此升高,引发副作用,甚至导致肝脏功能衰竭,服用降胆固醇药时尤应谨慎。

2. 酒类

酒精高活性物质,容易起化学反应,所以跟多数药物都会交互作用。在许多情况下,喝酒又吃药,恐会导致酒精或药物中毒

酒精与治疗ADHD的药物(如利他能、阿德瑞)搭配服用,会导致心律不整、心跳加速、血压飙升,有心脏病、中风的风险。服用抗生素也不能喝酒,否则会对肝脏造成巨大负担,或导致恶心、头晕呕吐、疲倦、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

服用过敏药物抗组织胺时,若摄取酒精会造成药效下降、副作用变强。此外,酒精也会影响乙醯氨酚的代谢,甚至在体内产生有毒物质,伤害肝脏,即使只一般剂量也有危险。所以吃感冒药或服用感冒饮料,也不应喝酒。

●怎么避免混药误吃?

药物的交互作用不胜枚举,不过多数时候,只要仔细根据医师指示,并随时对混药保持警觉性,就能有效避免健康风险。

1. 服药前,先查清楚

许多常见的混药误区,在网路上多有讨论,民众服药前可先查询清楚。美国医疗媒体WebMD也有架设「药物交互作用检查平台」,可输入2种以上不同药物,检查药物是否会交互影响。

2. 间隔服药时间

如果实在不放心,建议在服用2种不同药物时,尽量排开服药时间,不要重叠。间隔至少1~2小时较为理想,因为能让其中一者的药效先行作用,避免干扰;如果情况允许,相隔数天则更有保障。

3. 咨询医师、药师

最安全的方法,是看诊时将所有服药习惯诚实以告,让医师帮忙把关。此外,若到药房自己购买成药,也可以主动向药师询问专业的建议。

资料来源:Ted Health、WebMD、Henry Ford、Addiction Center、Health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