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时,请露出胸部。」

喵德烈

经济学人」嘲讽马英九是无能的颟顸官僚这件事,可能无法让我们看出来英国的政治文化内涵与政治参与程度如何,但是经济学人评鉴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指标、和美国影集"The Newsroom"都可以使我们对英美两国的民主进程与政治文化略窥堂奥。然而,从张大春批评陈为廷文章里,除了搞不清楚问题而来的混战之外,我看不出文中有任何可供称道的政治参与与政治文化的内涵。

张大春在论战中不断提及郑南榕,又引用吕秋远言论,来维护自己对政治的参与态度及政治文化的内涵,但是我认为真正该吵的议题不是礼貌,而是何谓「合适的公民素养」,包括良好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 而礼貌,只是「良好公民素养」的充分条件,但却不是必要条件。只有礼貌,并不能称为具有良好的公民素养,但是良好的公民素养中,比礼貌重要的项目更多。没礼貌我们还是台湾公民,可以自由行使公民的权利,借由发声或各种行动来保护民主社会中最重要的价值;但是只讲礼貌,我们却可能会变成皇民遗民、甚至移民

再说,我们该庆幸的是,因为台湾有了一个郑南榕,所以我们不必再像郑南榕一样,必须要以激烈的手段争取言论自由,既然如此,我们要好好爱惜这个权利,善加使用、频繁使用,而非用礼貌作为限制的借口。如果每个参与政治的公民都只能依照前人榜样,用自焚跟革命才能参与政治,这根本不是民主的理想情况、也不是郑南榕的愿望。这只显露出:他并不了解甚么是良好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也不太了解台湾民主的现况。这是误引了郑南榕。

张大春以「我国非直议制」来指责学生的不是,我认为这反映出他缺乏对现行政治体制的批评与反思。不论是代议制也好、公民素养也好,都是民主理论中两个重要的议题,尤其是审议民主的实践可能中,这两个议题一直都是谈论审议民主如何实践的重要条件;这两个条件关乎政治实践的水准与民主深化的程度。一旦社会中欠缺合宜的政治体制、又欠缺合宜的公民素养,那么良好的民主实践只是空谈。而张大春对陈为廷一系列的批评中,正暴露了张大春本人对这两点认识之不足。再说,在我国选择以「代议制」为主要体制之前,代议制真的是个有效且良好、完全不容质疑的制度吗?容得张大春武断地以「我国非直议制」指责学生不是吗?讲立院程序、讲代议体制,都是把「程序」和「体制」当作一如数学真理般,我们视为已知存在且为真的推论规则,但是却没有想像过这个问题:「在程序与体制存在之前,我们要建立甚么样的程序和体制,才是好的体制?」。而这正是政治哲学的议题之一。

同时,我们讲究政治礼节、但是不讲究政治文化、也不讲究政治参与,只说参与的人都跟政客立委同样三流,这又是好的政治态度了吗?如果政客和立委都是政治上的霸凌者,而目前有一个人的确为了帮助被政治霸凌的受害者而挺身而出,目前的政治制度又还是有缺失、有讨论空间的,那么这些主张「参与政治等于参与烂污」的旁观者,都跟这些政客一样,是政治霸凌者的帮凶。根据对于霸凌现象的探讨,当霸凌者与被霸凌者出现的时候,同时会有一群旁观者,其中有一些可能会是帮助受霸凌者的人。当有人出来帮助受霸凌者的时候,如果没有更多人加以声援或帮助,那么霸凌者的目标反而会转移到这位帮助者身上。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我们应该要帮助、要声援、要支持的对象,但是我们却选择沉默,让加害者继续他不当的行为的话,那么不当的霸凌行为反而会转移到孤独的帮助者身上。在上面的叙述中,如果公民的参与程度不高,支持行为不多,那么相同的政治霸凌会转移到陈为廷身上,而且可能更为严重。因此,如果我们不去直接揭穿霸凌者的不当言行的话,首先,陈为廷可预见的后果不是成为英雄,而会是另一个受害者;此外,公民的沉默会助长不当的言行与价值观。在二二八事件中,帮助买卖私烟民众变成被整肃的对象,也延续了台湾社会对于政治的低参与度;然而现今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时代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鼓吹「参与政治等于参与烂污」的「公民政治不参与」呢?一池臭水,没有人去引进清水、改善污染与环境的话,又如何要求这水不臭?

语言不是只有教养,行为不是只有礼貌,如果语言等同于教养,行为等同于礼貌,那么我们只需要教养和礼貌,其他甚么都不是,也不需要。从唐宋的失意文人、明清的文字狱、乃至二二八事件,都是压抑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然而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提高公民参与、培养良好的公民文化,是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表现,也是多数已开发的国家的特征。如果这些人误导读者:良好的公民素养等于「礼貌」,这是窄化了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良好的政治文化等于「不自焚、就沉默」,这是窄化了现今台湾民主政治的内涵;良好的政治参与等于「不参与」,这种说法至少让时光倒退了70年,不但窄化、也退化了对台湾现况、及民主参与应有的理解。

●作者喵德烈,念过哲学的网路游民。在读书阶段告一段落后,因为有话想说,最近开始对「公开评论时事」产生兴趣。希望借由「公开评论」一事,实验各种具有影响力的写作可能。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