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教材有多可怕?
00
今年5月,有网友发帖表示,给孩子买的历史读物出现事实性错误。
在讲述甲午中日海战的那段历史时,书中用了一张“丁汝昌投降图”。(就是上面那张)
据报道,该历史读物为《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官网上,记者搜索到被引用的那副“丁汝昌投降图”,题记为“威海卫沦陷后 中国北洋舰队司令员丁汝昌投降”。
作者和出版商均为日本人,出版于1895年。
这事,相关部分已经处理,就不细说了。
今天想聊聊大清海军梦。
其实从光绪到慈禧,再到袁世凯,都有着海军强军梦......
01
1894年7月25日,日本背信弃义,在朝鲜附近公海突袭中国军舰“探江号”和运兵商轮“高升号”,不宣而战,爆发了“丰岛海战”,并于7月30日占领朝鲜牙山。
8月1日,光绪向中外发布上谕,对日本正式宣战。
决定近代中日命运的大战——甲午战争,至此拉开大幕。
第二天,光绪立下上谕,责令户部拨200万两白银给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要他马上购买军舰。
李鸿章心里门清:吃饺子现剁馅?怎么来得及!再说200万两银子能买到什么厉害的军舰?
不过,李鸿章也清楚:
近六年来,皇上大婚、赈济黄河水灾、慈禧太后修颐和园......
银子花海了去了。
户部又被他的死对头翁同龢把持着,北洋水师的经费被一压再压,别说买军舰,就连炮弹的购置也只能抠抠搜搜。
如今皇上能让户部吐出200万两,已经很不容易了。
钱不多,时间紧,任务重。
李中堂只好让大清驻给欧洲各国的公使帮忙看看,有没有现成的、价格实惠的军舰。
几天后,驻英国公使龚照瑗回电说,英国有一艘现成的新型“鱼雷炮舰”还可,价格不贵......
李中堂接到电报,马上回电:赶紧下单,价都不用还了!
就是下面这艘:
大清给这艘“鱼雷炮舰”命名为“飞霆”。
其实,“飞霆”的排水量才400吨,严格说只能叫“艇”,不能叫“舰”。
舰与艇的分界线是排水量500吨。
主要武器也只是鱼雷,而非火炮。
真拉到中日海战的战场上基本没啥作用。
不久之后,驻德国公使许景澄也回电李中堂。
说,德国伏尔铿造船厂也有一条新式的“鱼雷炮舰”,排水量850吨,价格不贵,但没现货,如果现在下单,德国人承诺5个月内交货。
老李一听,没二话,马上下单。
翻遍史料,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成功购买的新军舰,就只有这两条。
但悲催的是,就这两条小的可怜的船,一直到甲午战争结束,清政府也没拿到手。
为啥?
英国人以“严守中立”为名,一直到战争结束才把“飞霆号”交付给大清。
德国人倒是按时交货了,可那个时候,大清已经跟日本签了《马关条约》。
02
甲午战败,大清苦心经营了十六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海军力量已经基本归零了!
这时候,清政府才痛定思痛,决心重建海军。
甲午战后的第二年,清政府以220万两白银的高价,向英国订购了一艘巡洋舰。
命名为“海圻号”,其实就是甲午海战中大显威风的日本“吉野号”巡洋舰的改进版。
如果甲午战前,大清就买下这条船,北洋水师也不会那么被动了,战争或许可能是不一样的结局。
然而此时的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排水量达到12000多吨的“富士号”战列舰(“富士号”开工的那天,正是光绪向日本正式宣战的那天……)。
这是一艘先进的“前无畏舰”,无论技术水平、吨位,还是火力,都远远超过北洋水师曾经的王牌——排水量7355吨的“定远号”和7335吨的“镇远号”铁甲舰。
显然,排水量只有4300吨的“海圻号”已经落后于世界海军发展的潮流。
但好歹还是发挥了一点作用——
03
1899年夏天,“海圻号”和其他四艘清政府订购的巡洋舰从英国回到大清,加入了重建的北洋水师的队列。
正在这时,发生了意大利要求“租借”浙江三门湾的事件。
当时意大利派出三艘军舰在三门湾外海面游荡,颇有强行占领三门湾的意思。
清政府虽然昏庸,但也知道意大利不是啥牛逼国家,不用怕他们,于是派出新买的“海圻号”等五艘巡洋舰南下,到三门湾一带和意大利舰队对峙。
意大利人一看这架势,感觉搞不赢大清海军,最后只好灰溜溜跑路了。
“租借”三门湾的事儿,后来再也没敢提。
三门湾事件的胜利,让举国上下一片沸腾。
慈禧太后也觉得海军这次总算为大清露了脸,看来海军还是得大力发展啊!决定从第二年开始增加海军经费,加速海军发展。
只可惜,没多久,慈禧燃起的热情,一下就凉了......
04
1900年夏天,因为北京天津闹起了义和团,英法德日俄奥意美八国,组成联军,决定对大清进行军事打击。
6月17日,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大沽口要塞。
大沽口守将罗荣光,率陆军3000死守,血战八国联军,终寡不敌众,要塞失守。
可离谱的是,北洋水师停泊在大沽口内的1艘巡洋舰和4艘鱼雷艇(其中就包括“飞霆”号)一炮未发,直接挂了白旗;停在山东烟台的4条巡洋舰听到消息,不但不去增援大沽口,反而全体南下上海去了。
事后,北洋水师提督叶祖珪解释说:敌人太强了,我是为了给咱大清海军保存实力,才这样做的。
慈禧的心里哇凉:都不敢上阵杀敌,那花银子搞海军,有啥意义?
就这样,从1901年到1908年,长达八年时间,大清再没有购买一艘新军舰。
而原有的5艘巡洋舰,“海天号”巡洋舰因为意外事故又沉了。
四亿人口的大清国,就只剩下可怜巴巴的4艘轻型巡洋舰。
05
眼看大清的海军事业已经没有希望了,但就在这时,局势发生了转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农历十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前后脚去见了阎王。
根据慈禧遗诏,3岁的溥仪上位;溥仪的老爹、光绪的亲弟弟、醇亲王载沣当摄政王。
此时的载沣,25岁,年轻气盛,上台就想大干一番。
其中就包括重建强大的海军。
他设立筹办海军事务处,任命瑞郡王载洵(载沣的弟弟)为筹办海军大臣。
载洵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海军建设计划——
1、
1909年开始,先用两年时间,利用现有的各式军舰来大力培训海军人才。
这些军舰虽然吨位小、舰龄长、火力弱,但用来训练还是可以的。
2、
有了人才,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扩军:
从1911年开始到1915年,五年时间,主要通过购买的方式,为大清海军添加头等战舰(即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20艘,其余各类轻型舰船20艘,并建设三个鱼雷艇队,同时完成主要军港和海军大学的建设。
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现,大清将一举跨入世界海军强国的行列!
载洵之所以敢于提出如此宏伟的计划,主要的信心来自于大清迅速增长的财力——甲午战争前夕,清政府年财政收入大约8000万两白银,而到了1908年,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突破了2亿两白银!
手里有钱,人就有了底气。
06
载洵的海军七年建设计划递上去,载沣表示完全支持,并且先做了2000万两银子的第一期经费计划,后续预计经费总额达到8000万两银子。
载洵马上开启了对欧美各国的访问。
这次访问,既是去考察各国海军的发展情况,也是去比较各国造舰的技术,同时还肩负着为大清海军选购合适战舰的任务。
因此,载洵每到一国,都会考察此国最主要的海军造船厂,然后下一笔订单。
从1909年9月到1910年1月,载洵访问了意大利、奥匈帝国、德国、英国四个国家。
向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各订购了一艘新型驱逐舰;
向德国订购了三艘雷击舰(即使用鱼雷为主要武器的轻型战舰,实际上就是驱逐舰)和两艘轻型炮舰。
载洵心情大好,感觉大清海军复兴指日可待了。
可当看到了英国战列舰的价格,他的心情一下跌落下来——
当初制定海军建设七年计划的时候,载洵和载沣是比照当年北洋水师购买战舰的价格来估算的。
可那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
这二三十年年来,世界海军从铁甲舰时代发展到前无畏舰时代,又发展到无畏舰时代,技术水平发展速度之快,军舰的造价上涨之快,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大清高层领导的认知水平。
比如,英国一艘排水量1.7万吨的二等战列舰造价就超过了1000万两白银,而排水量2万吨以上的头等战列舰的造价更是高达近2000万两白银!
按这个价格,他老哥载沣给的8000万两,都不够塞牙缝的!
载洵心里哇凉:本王爷实在是草率了!
07
就在这时,美国伸来了橄榄枝——热情邀请载洵访问美国,并且表示有意和中国进行海军建设方面的合作。
当时的美国,经济总量早已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其海军也已有了一定规模,只是由于起步晚,在世界海军装备市场中所占份额还非常小,远不能与英、德相比。
因此美国非常希望抓住机会,获得中国这个大客户。
1910年9月,载洵应邀访美。
一圈逛下来,载洵知道了美国确实实力不俗,于是当即下单了一艘3000吨级的轻型巡洋舰。
但其实让载洵心动的是,当时美国最先进的战舰——“特拉华级”战列舰。
“特拉华级”战列舰,排水量达到2.23万吨,装备有10门305毫米巨炮,最大航速可达21节。
堪称当时世界一流的战列舰,战斗力超过当时日本海军的所有战舰!
更让载洵心动的是,“特拉华级”造价仅1500万两,比英国同级别的战列舰价格低了近四分之一!
这要是咬牙买上两艘,还不得把小日本揍到海里喂鱼?!
但因为之前从没买过美国的舰船,对美国的装备可靠度不太有底,因此并没有下单,而是表示“回去会认真考虑”。
美国人也看出来,王爷已然心动,这是个打开中国市场的绝好机会,于是策划了一个大甜头——
1911年3月,美国政府向大清递上了一份海军合作协议——美国政府承诺给清政府提供2500万两银子的海军专项贷款,年利率5%,折扣率(即实际放款率)97.5%,且不要任何抵押。同时,美国还同意派海军军官前来帮助清政府训练海军官兵,帮助清政府培养海军高级人才等。
08
载洵一看,这简直是活菩萨啊!
当时的列强借钱给大清,利率动不动就是8%起步,两位数的利率也很常见;折扣率90%起步,80%也很常见。
什么九出十三归,洋鬼子玩得熟着呢。
载洵又一想:美国人竟然给这么低的利率,这么高的折扣率,还不要抵押,他们图什么呢?
其实,美国人精明得很。
当时的大清已经被列强瓜分了势力范围,沿海的优良港口也基本都被瓜分完了——旅顺归了俄国,威海归了英国,胶州湾归了德国,广州湾(即湛江)归了法国,基隆和高雄则被日本拿走。
美国因为来得晚,啥地盘也没抢到,所以美国人很着急,天天鼓吹“门户开放”,总想着也能分一杯羹。
他们盘算,只要清政府接受了这个海军合作协议,以后大清的海军装备主要就得从美国进口,这就相当于给美国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长期大客户。
更重要的是,大清的海军人才接受了美国人的教育,无疑会在大清海军高层中培养出一批亲美派。
09
就这样,双方经过半年的谈判,在1911年9月确定了所有合作细节,并达成最终合作:
1、美国向中国提供2500万两白银的海军建设专项贷款,分35年还清,年利率5%,折扣率(即实际放款率)97.5%,不用任何抵押;
2、这2500万两银子的贷款中,400万两用来改进清政府现有的海军造船厂和枪炮厂,其余2100万两银子作为向美国购置军舰的费用;
3、清政府向美国购置的所有军舰都由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承建,来华帮助中国海军训练的美国海军军官的费用也由该公司承担;
4、美国接受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海军院校留学深造。
这就是鲜为人知的《中美海军合作计划》,也称《伯利恒合同》。
10
就在中美海军合作计划意向书签订后没几天,武昌起义爆发了,南方各省纷纷随之独立,清王朝迅速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有鉴于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于10月21日宣布,暂缓公布和实施《伯利恒合同》,待中国局势稳定之后再继续该计划的实施。
到了1912年3月,中国的局势终于稳定下来了,然而,当初和美国签订合约的清政府此时已经宣告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袁世凯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政府。
袁大头对大清签下的《伯利恒合同》十分感兴趣,责成外交部和美方谈判。
经过两年的磋商和沟通,1914年3月,中美双方签订了新版的《伯利恒合同》。
同原先的《伯利恒合同》相比,新版的合同显然打了折扣:
1、美国向中国提供3000万美元海军贷款,年息5%,折扣率97.5%,中国以福建马尾的军港和兵工厂为抵押,分35年还清;
——贷款额度提高了,但原先的无抵押贷款变成了有抵押贷款。
2、美国向中国提供的3000万美元贷款中,1000万由中国政府自由支配,其余2000万由中国政府向美国订购一支可以在战时改装成巡洋舰的商船队;
——中国放弃了购置战列舰的计划,而只谋求购置一支在战时可以改装成巡洋舰的商船队,这明显是放弃了建设亚洲一流海军的雄心。
3、中国将在福建三都澳建设一个新的大型军港,所有工程由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来承担。
——等于把中国海军的命脉全部交给了美国人。
11
然而,这么一个打了折扣的合同,也没能执行下去。
中美双方的合同一公布,日本随即向中美两国政府提出外交交涉,阻挠执行。
五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悍然出兵山东,侵占了青岛和胶济铁路,并以此威胁,不允许中国执行《伯利恒合同》。
袁世凯思虑再三,觉得日本的威胁近在眼前,而美国的援助远在天边,终究是不敢得罪日本,只得将《伯利恒合同》搁置了起来。
到了1915年5月,在日本威逼之下,袁世凯被迫签订了《二十一条》,同意由日本来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警察,并同意不在福建建立由其他国家建设的海军设施。
《二十一条》的签订,也意味着《伯利恒合同》彻底无疾而终。
12
之后的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内忧外患的之中,从此再没有可能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了。
到1937年日本入侵之时,载洵当年购买的那几舰“老爷舰”,依然是中国海军的主力。
虽拼尽全力与日本海军血战,但终究技术上落后太多。
一条接一条地,被击沉在长江中、击沉在大海上。
和它们一起沉没的,还有那个建设世界级海军的雄心和梦想……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中国军事史》(第一卷)、《中国海军史》、《海军大臣载洵访美与中美海军合作计划》、《伯利恒合同与美日在华外交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