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尾后存活率下降30%! 台师大教授揭蜥蜴之谜
▲教授解开蜥蜴断尾求生之谜。(图/翠班草蜥/台师大提供,下同)
大部分人对隐密的蜥蜴共同的印象就是容易断尾,但断掉的尾巴吸引掠食者的注意,而蜥蜴本尊则逃之夭夭,几个月内重新长出新尾巴,而台师大教授林思民研究团队发现,断尾后的存活机率会下降30%,尾巴长回来后存活率则会恢复原状,研究结果登上国际著名期刊《英国皇家学会报告》。
翠斑草蜥是林思民在2008年发表的新种,经常在受到扰动的开垦地形成高密度的族群。自从2006年开始,研究人员在北海岸的金山地区长期追踪蜥蜴族群的动态,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透过病历纪录,研究人员发现在特定的季节中,草蜥会发生断尾的情形。
研究团队配合中华鸟会的鸟类资料库,并锁定北台湾赏鸟人观察到的红尾伯劳、红隼、黄头鹭和大卷尾这四种鸟作为统计的对象,利用高速电脑进行运算,发现草蜥断尾的比例与「上个月」红尾伯劳和红隼的数量呈正相关,而草蜥的死亡率则与「下个月」牛背鹭的数量呈正相关。这是史上第一次有人利用这样的大型资料库来追踪蜥蜴和鸟类之间的掠食效应。
研究团队发现,尾巴受到攻击消失的蜥蜴,牠们下个月的存活率会比尾巴完整的个体低了一大截,例如繁殖期间的雄蜥蜴,失去尾巴之后的存活率可能下降30%之多,但是当新尾巴出现后,则完全不受到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断尾的蜥蜴,即使耗费巨大的能量,也会拚着老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重新再生出尾巴。
另外,研究也发现断尾对公蜥蜴影响较大,断尾后的雌蜥蜴可能因不用主动求偶、活动较静态,生存率反而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