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冲咬吃瘪 百年「球背象鼻虫」斑纹之谜解开

球背象鼻虫体色斑纹非常多样。 (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曾惠芸提供)

地方中心/台东报导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生物学组研究团队,解开百年来球背象鼻虫身上斑纹之谜全世界一百多种球背象鼻虫中,有6种仅分布在台湾兰屿绿岛。这一群体色相当鲜艳的球背象鼻虫外壳非常坚硬。住在兰屿岛上达悟族人对他们认识甚深,传说中,达悟族人会用手指捏球背象鼻虫来比力气。►►►点这里看更多球背象鼻虫与斯文豪氏攀蜥

除了兰屿人外,一百多年前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鹿野忠雄等知名生物学家都对他们身上的斑纹感到好奇,并认为这些斑纹应该是警告天敌之用。可是这些鲜艳的的斑纹到底具有什么功能一直是个谜。

为了解开这一百多年来的谜团国科馆生物学组黄文山博士团队、博士生曾惠芸与台师大博士林仲平合作,利用以昆虫为主食的斯文豪氏攀蜥进行试验,来测试球背象鼻虫身上斑纹的功能。

结果显示和球背象鼻虫生活在一起的兰屿、绿岛斯文豪氏攀蜥,不会去捕食有斑纹的球背象鼻虫,但是当研究人员去除象鼻虫身上的斑纹后,蜥蜴会不认得,以为象鼻虫是可以吃的食物,马上冲出去大咬一番。

同样的,住在台湾本岛的斯文豪氏攀蜥,因为从来没看过球背象鼻虫,一看到象鼻虫也会马上冲过去捕食,可是象鼻虫壳太硬了,蜥蜴根本咬不动,所以马上就会吐出来。这种象鼻虫不好吃的经验可以维持23天以上,甚至比鸟类记性14天要还要久。以后再遇到象鼻虫,斯文豪氏攀蜥也就对他兴趣缺缺了。

▼斯文豪氏攀蜥。(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黄文山提供)

这项研究结果证实,原来象鼻虫的斑纹为一种警戒色,可以用来警告掠食者;此外,透过经验与学习,蜥蜴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捕食不好吃的猎物。本研究成果已经于2014年3月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PLOS One)。

生物界充满各式各样有趣的谜题,有赖生物研究人员借由好奇心、想像力以及研究精神,锲而不舍的找出答案科博馆黄文山博士以及研究团队的努力,正是以此科学研究精神,解开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对球背象鼻虫身上斑纹的谜团。

【球背象鼻虫小档案

球背象鼻虫(俗名pachyrhynchid weevils)主要分布于菲律宾,最北至琉球群岛石垣岛西表岛,最南至新几内亚一带。兰屿与绿岛共有7种,其中6种为保育类昆虫。球背象鼻虫的翅鞘愈合,因此不具飞行能力,且非常坚硬。多数种类的身上的斑纹都非常鲜艳,遇到威胁时会假死。

【斯文豪氏攀蜥小档案】

斯文豪氏攀蜥(Japalura swinhonis)属台湾最大型的攀蜥之一,台湾、兰屿、绿岛都有分布,栖地甚为广泛,几乎只要有树的地方都可见到。

雄蜥的背面左右各有一条黄色带,口腔边缘白色喉部白点。主要靠视力捕食并以昆虫为主食。生殖季从每年3-9月止,每次约可生3-7颗蛋雄性雌性都有领域行为,而有伏地挺身与点头的动作

►►►点这里看更多球背象鼻虫与斯文豪氏攀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