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風險管理 資訊兼具廣度深度
相较于为企业开疆辟土、创造营收的行销业务部门,「环安卫(ESH, Environment Safety Health)」比较偏向「防守」的管理层面,如何做好「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当有意外事件发生时,企业会投注大量资源在特定项目,例如:工作环境的改善、机器设备的改良、人员技能的强化等,短期间内要再重复发生危害的机率会大幅下降。
但若只是从每次单一事件来检讨和管理风险,并非系统化、结构性的解决之道。
从过去辅导台湾企业进行「环安卫工作数位转型」的经验来说,我们可以将之区分为两大阶段,分别是建立数据的「广度」与「深度」。
所谓「广度」,指的是有足够的基础数据来做分析与判断。以制造业的化学品管理来说,工厂内若是没有建置完整的「安全资料表(SDS)」,就难以正确判断各化学品的列管分类,当然也就不容易区分运作区域的风险高低。
因此要先将SDS建置齐全后,再透过系统来执行后续的列管判断、效期提醒、平面图绘制等。换言之,有足够的数据当作基础,是让资讯发挥效用最重要的第一步。
至于「深度」,意指能够透过系统的辅助,在海量的资料中快速、精准地找出有深度的「洞见(insight)」。化学品救灾时最需要注意的「禁水性」化学品如:金属钾、金属锂、金属钠、碳化钙等,是中央主管机关指定的危险物品。每当业界有消防意外事件发生,工厂管理者都想知道厂区内的禁水性物质摆放地点、数量、运作状况等。
在数位化程度低的厂区,为了找出正确答案,可能需要动用大量人力做资料的盘点确认;但是有化学品管理系统的厂商,只需要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得到一目了然的清单。前后两者对风险的掌握力道,高下立判。
总结来说,将足够多、有价值的数据集结,建立资讯的「广度」,再透过演算程式、资料库技术找出有「深度」的资讯,是数位转型、降低风险的两大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