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ESG管理 結果、過程並重

随着「永续报告书」愈来愈受到「政府主管机关」与「国际供应链客户」这两大类利益关系人(群体)的重视,产业界对于永续报告书内容的品质,也不断提高标准。产业前辈戏称内容不够扎实的报告书有如在进行「作文比赛」,其来有自。下述的实际案例,就值得做为借镜。

某一企业的永续报告书用了很大篇幅描述「环境保护(Environment Protection)」所做的努力,却被ESG评选委员判定为「中等」甚至「待改进」的评等。

首要原因便是缺乏足够的「数据」,用以连结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绩效,以至于过多抽象、主观的叙述,难以建立报告书内容的可信度。

其次,当评委比较前、后年度的报告书内容,发现所呈现的数据资料「一致性」、「比较性」不足。

探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该企业内部未明确定义ESG、ESH(环安卫)的绩效指标,以至于第一线的日常运作管理活动,未能连结永续报告书要凸显的重点。

无怪乎撰写永续报告书,成了「看似与实务运作脱节」的额外工作,被称之为「作文比赛」也就可以理解了。

过去在台湾推动「环安卫ESH数位转型」的经验告诉我们,从源头定义关键的「管理指标」是什么,永远是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基本功。客观、正确的管理指标,不仅让会议讨论聚焦在核心议题,也会在离开会议室后,引导执行团队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以ESG最重要的源头「法遵合规(Compliance)」为例,绩效管理的「领先指标」包括:法规查核数量及各组织完成度(%)、追踪改善项目数量及各组织完成度(%)等,以凸显企业在「过程管理」的成效,其次才是违规件数与金额等「落后指标」,亦即一般人熟悉的「结果管理」。

当ESG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政府与供应链对永续报告书的期待愈来愈高,管理指标也会从最基本的「结果管理」逐步往「过程管理」深化,以看出企业在ESG投入的扎实程度。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