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到《周处》 两岸影视超越政治隔阂

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在大陆引爆热烈回响。图为《周处除三害》台北首映记者会。(本报资料照片)

这大半年来,两岸尽管纷扰不断,却在「影视剧」中意外茁生出热络的「对话」场景。从陆剧《繁花》勾起台湾民众无数共鸣,到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引爆大陆人民热烈回响,这背后一方面反映文化无界的现象,也正勾勒出另一种不同景象的两岸关系「浮世绘」。

大陆剧《繁花》改编自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说,一播出后在大陆立刻创下高收视率的同时,这股「繁花热」也如同涟漪般漂向彼岸台湾。除实力派演员阵容令人惊艳,剧中《偷心》、《我的未来不是梦》等多首8、90年代的港台老歌飨宴,也造就《繁花》在台佳评不断。

至于《周处除三害》则是影视文化的反方向流转,从台湾这一头荡进大陆民众的「视界」,重新定义了大陆影视市场「大尺度」、「暴力血腥」等电影标签的天花板。「以暴制暴」的电影题材,让台湾电影烧遍全大陆;上映仅10天,票房就直逼3.7亿人民币。

从《繁花》到《周处除三害》所掀起的两岸影视剧热潮,不单单只是个别两岸影视交流,更体现了「文化无界」的现象。影视文化所保有一定的「纯粹性」,让两岸政治的波澜无从着力。  正因如此,在《繁华》扣人心弦的老歌旋律面前,任何「抗中」的言论,都显得苍白无力;在《周处除三害》血脉贲张的枪击画面中,任何「仇台」的论述,都消声地无足轻重。

回到现实层面来看,无论是《周处除三害》抑或《繁花》都可以视之为两岸「软实力」的展现,这既是台湾文化的自信输出,从大陆角度来看,或许也符合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所言的「文化自信」。

然而这样的「自信」不该只囿于影视文化层面。在面对大陆政治压力之时,台湾更该以「开放」应对之,例如主动松绑台湾旅行团赴陆旅游、对两岸专业、民间交流更大器看待。同样地,触及未来两岸政治地位的议题时,北京则可更有自信、保持战略定力,而非动辄选择文攻武吓。

「浮世绘」从日文字面来看,是由「浮世(ukiyo)」和「绘(e)」所组成,所代表的意思是「现实」与「画」。两岸「浮世绘」不该只限缩在尔虞我诈的政治画风,而应有更多不同的「现实」风景,并从中也能为纠葛不清的两岸关系觅得一丝喘息,甚至对话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