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基因歧視 台保險須借鏡國際

基因检测技术日新月异,但专家提醒,全基因检测恐衍生「基因歧视」影响投保权益。曾任多年律师的保险法权威刘北元说,基因检测能预测个人健康风险,但保险制度的团体性恐面临危机。因保险费精算采大数法则,当风险评估特定化、个别化成为可能,未来如何规范其运作模式,需要金管会邀集学者、专家讨论对策。

上周的亚洲生技大展上就设有精准医疗与基因检测区,副总统萧美琴肯定台湾的生技医疗量能,也表示希望借由活动推动台湾生技产业与国际接轨。

目前中国大陆、美国及英国均禁止或限制保险公司,使用基因资讯或利用这些资讯设定保险金额门槛,或制定行业自律准则对保险公司加以约束。这些措施旨在平衡保险公司的利益、个人隐私权及保险互助的精神,防止基因歧视发生。

现阶段,台湾基因检测的应用大致分四类,第一类是消费型基因检测,如祖源分析和用于「潜能开发」的儿童基因检测。第二类是针对癌症患者,通过基因检测了解患者基因,以配合相应标靶药物。第三类是检测新生儿可能的疾病,所进行的产前遗传诊断、新生儿筛检及罕病检测。最后一类是药物相关检测,如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和抗药性检测。

卫福部有「特定医疗技术检查检验医疗仪器施行或使用管理办法」(特管法)将涉及医疗决策的高风险基因检测纳入管理。根据「特管法」,包括癌症、产前、新生儿、罕见疾病、药物反应等医疗型的基因检测必须在医疗机构中执行。但当全基因检测技术正快速普及,愈来愈多人面临两难:恐惧因台湾制度并未完整规范保险公司是否能取得检测结果,导致自己未来遭「基因歧视」被拒绝投保。

刘北元提醒,保险是人类发扬互助精神的智慧产物,基因检测对风险评估所带来的冲击,可能会让保险制度失去互助精神。若将基因检测纳入核保考量,对保险风险评估所带来的冲击,可能让保险制度失去互助精神,使保险制度团体性面临松动。金管会和保险局应加强对基因检测相关数据应用的监管,制定相应政策和法规,规范保险公司是否可使用这些数据进行风险评估?若可使用,其使用的范围、准则为何?

台北荣总肝胆胃肠科教授级主治医师吴俊颖也说,将基因检测结果用于保险评估可能导致「基因歧视」,有基因缺陷的个体即使在健康状态下,可能无法购买保险或需支付更高保费。他并认为,告知个人未来可能罹患某些疾病,会让当事人恐慌,民众应对这些新技术谨慎看待,避免过度依赖检测结果进行健康管理,或因恐慌滥用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