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我的陆生直属学姊

又是一个凤凰花开季节系上学长姊即将毕业,想想这两年多来,最照顾我的直属学姊,因为是陆生,毕业后不能留下来工作,必须回大陆去找工作,从此我们之间相隔的不再是宿舍之间几百尺的距离,而是隔着一条长长的海峡心里不免有点失落和难过。

两年多前我刚进大学的时候,刚搬入学校宿舍,什么都不懂,与其说是大一新鲜人,不如说是刘佬佬进大观园,一切都是新奇而陌生的。当时,甚至在开学第一周因为发生了一场小车祸,导致住院快一个月。

多承学姊关心照顾

在那期间,错过了新生宿营、夜烤、夜唱,没跟同学建立关系也就罢了,就连开学的选课、买书等等都差点错过,是靠直属学姊的细心协助,教我如何选课,告诉我各个老师的评价,把她之前用的教科书给我,让我省下买书钱,其他必须买的,她就帮我去订,然后再拿给我。

在我复原之后,我曾经好奇的问过学姊,同学们没来看我,情有可原,毕竟当时我们还没建立朋友关系,这个理所当然,何况至少班上有写卡片和寄简讯来,已经很足够了。然而,学姊与我也没怎么相识,为什么却如同家人一样的关心、照顾我?让我心里很是感动。

学姊说,当年她进大一的时候,比我更孤苦无依,系上只有她一个陆生,刚来的那一个月,不适应台湾的气候、不适应这里的文化,跟同学的交流经常会错意鸡同鸭讲,幸好有系上的直属学长姊帮忙,细心对待,让她渡过了初来乍到时的适应期

她还说,在这里的头一年,无论从买早餐到上体育课,只要一开口,大家就会自然心领神会到:「她是陆生」,但随即就会转换更为热情、客气态度,尽可能的予以各种协助和帮忙。她常常会觉得过度的受宠若惊,深深感受到台湾人的亲切、友善。正因如此,在知道我受伤的时候,她不假思索,就决定要将过去所受到的种种恩情,以照顾学弟的方式,回馈给台湾。

我记得当时她一脸正经的态度对我说,我很想笑,但没敢笑出来。我并不是觉得这件事是个趣谈,相反的,正是因为在台湾我所生长的环境里头,这种「知恩图报」的事情,还真没见过几遭。这并不是说台湾人情淡薄,而是因为大家有来有往,恩情有欠有还,刚好碰上了陆生,她们大多数时间处于「接受」的状态,难得有机会「报恩」,真的是「受人点滴涌泉以报」。

因为有了那些日子的紧密互动,我与学姊建立起了相当良好的交情,此后的两年多来,凡是各种节日,我总不忘给学姊带点好吃的,她若是遇到假期要回家,我总是义务当她的苦力行李,到机场给她送行。

文化不同利通有无

一般来说,同学之间的交往,由于同质性高,彼此能互通有无的资讯有限。但是在陆生学姊身上,我获得的信息远超过我在其他同学、学长姊身上所能获得的。我和陆生学姊经常一起看书,不过彼此讨教的通常不是课本专业知识,而是对于各自的彼岸,那些千奇百怪思想的疑问和好奇。

曾经,学姊向我说,对大陆的年轻人来说,台湾就像是一种心灵寄托的故乡,不只有着「民国遗风」的想望,更有着对于自由民主等进步价值的渴求。但我也会对学姊说,可是,现在的台湾经济力和竞争力下降,年轻人追求的价值更为分众多元,小确幸变成时尚,这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落后了。

只要有心就能联络

对此,学姊的回答是:「大陆过度竞争的结果,就是一个冷漠社会,人人自扫门前雪,社会上的信任也不存在,每个人都怕被骗。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想来台湾,看能不能找到自己想寻找的价值。」

其实,我真的很讶异,虽然学姊比我大一届,但岁数上其实相差不到一岁。她的思想比我成熟太多。我不禁好奇,到底是怎样的经历和受教育背景,造成我们之间对于人生、未来、家国想像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思考。

就这样,随着我们之间不断的教学相长,学姊从我这了解她所不明白的台湾社会,我从她身上得到对于现代大陆青年的形象认知,虽然难免有所偏差,但大致上能够得到一个概括的轮廓

两年多来,学姊和我亲密无间,热络无比,虽是学姊学弟,但却是铁一般的知己交情。我们虽然明知道有一天会别离,但却也知道终其一生,我们都不会失去对方这样的好朋友,即使相隔海峡两地,但透过现代科技载体协助,只怕无心,不怕永远失去联络。

毕业的季节即将到来,学姊已和我约定好,在她返回大陆前,要实现与她一起骑车环岛诺言,用环岛之旅留下她在台湾的青春游学回忆,我当然是二话不说的答应了。

结伴骑车环岛留念

想想这两年多来,得之于学姊者太多,而出之于己者太少,从她身上,我见到一个与我年岁相当的大陆青年,如何思考、构建自己的生活,去实践、去追求,去探索自己的未来。

时间所带给我们的,是两岸青年之间的思想冲撞、模彷与相互影响。过去那个汉贼不两立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今,是属于两岸年轻人之间的珍贵时刻,能够呼朋引伴、连接未来,在真挚的友谊基础上,包容彼此的观念,同理对方的心情,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年轻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