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两条路径

(中新社)

近来大陆舆论最炽热的话题莫过于「共同富裕」,在引起普通民众期待之余,同样亦引发不少人的担忧。尽管大陆高层已经在多个场合表态,「共同富裕」绝非「杀富济贫」或平均主义,但大陆以国家和党政力量介入新一轮社会财富分配,仍然令外界好奇,今后一段时期大陆将如何有效缓解贫富分化,并且稳定市场信心和维持经济成长预期。

透过对过往经验的回顾,梳理出未来可能的动向,是预判大陆政策走向的重要方法。大陆「共同富裕」何去何从,应可以从过去10年来大陆各地尝试、探索的经验中总结出一些可行模式。大陆「共同富裕」的路线图,应该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大陆或将进一步扩充社会保险基金,以加大对养老、医疗、生育等公共福利投入,而扩充来源有可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上市公司。30年前,大陆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社保制度的转型就成为重大考验,盖因社保基金的积累赶不上大陆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官方虽提出延迟退休制度,但始终杯水车薪,再加上公共医疗开支不断扩大,以及生育政策从管控向鼓励的转变,未来大陆恐面临严峻社保负担。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好,事关大陆能否实现「共同富裕」,甚至关系到能否避免因病、因老返贫的危机。

从过去大陆中央、地方政府充实社保基金的做法,可以发现一个关键动作,那就是官方在财政预算开支外,将大陆国有企业营利画拨至社保基金,而不是一味增加普通民众的社保费率。如去年1月,大陆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将价值合计1344.88亿元人民币的股权一次性画转给社保基金会,有专家预计1年内会有2亿元人民币社保基金来自国企画拨。以此为参考,大陆未来会否要求或倡议大陆民企上市巨头,也将一定比例持股画归社保基金会持有呢?

第二,大陆或将以更大力度改革产权制度,在都市推行「共有产权住房」,在乡村土地流转制度上给予农民更大自主权。大陆一、二线城市的高房价,不仅成为一道令年轻人、打工仔望而却步的门槛,而且还形成财富「内卷化」、阻滞阶层向上流动,与「共同富裕」背道而驰。

2007年起,大陆多地试点「共有产权住房」制度,特别要关注一、二线城市的现有二手住房,如何透过政府回购将性质转为「共有产权房」后,再重新投入市场。同理,大陆在坚持乡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之前提下,或将释出更多政策诱因令农民在土地使用上掌握更大自主权,让数亿农民也像城市居民那样享受到新一轮「土地红利」。

大陆高层多次比喻,「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从民企充实社保基金和城乡产权改革入手,应是两全其美的方法。(作者为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