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真能帮到偏乡学校? 善心不是只有捐款而已

▲如果不是学校老师,能为教育做什么?(图/时报出版授权提供)

文/杨宗翰

离开学校之后,我开始在台湾各地环岛,有时候在有机农场打杂,有时候帮忙自然建筑的协力造屋,有时候也到学校或是部落书屋,帮忙课辅或是教一些简单英文,同时,也开始被邀请去各地的学校分享。我也许没办法带外国人去每一所学校,但是我可以带着他们的故事到各地与学生或老师分享。然而,走了一圈下来,还是有一些问题出现─学校太多了,根本跑不完。

同时,我们也发现,台湾每一所学校都需要举办各式各样的讲座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生涯规划等。这些活动都需要讲师,但好的讲师通常都住在大城市,他们会觉得自己接台北或是附近地区的讲座就好了,干嘛特地花上三、四个小时坐火车高铁,转车到偏乡学校,分享两个小时后,再花好几个小时回来?这么曲折的路程,有时就算有车马费,讲师们的意愿依旧不高。偏乡的学校资源已经相对缺乏了,办讲座的成本又因此比都市学校高。

不过,当我们说偏乡的时候,指的不是那种坐落在地处偏远、人口稀少、风景优美的小校,这些「明星偏乡」长久以来已经承受了太多来自各界的强势善意,而且不断涌入资金书籍电脑食物,这种赠送、感谢、拍照、闪人公益善心,不一定能真的帮到学生。

书籍不断涌入,但学生不看,就是在那边堆着;有了电脑但没有人教,学生就是拿来上网玩游戏;食物则是最可怕的,人们捐了各式各样的点心饼干,因为不断涌入,让有些学生不觉得应该要珍惜食物,有些学生则被垃圾食物毁掉了健康。三餐只能够吃这些别人捐助的垃圾食物,让最弱势的学生成为肥胖风险最高的族群,这是非常荒谬的事情。

我们指的偏乡其实是那些不在山区、也不属于市区,鲜少受到关注或是缺乏资源的学校。缺乏资源指的并不是缺乏食物、电脑或是资金。我们指的资源,是那些能够启发学生对生命或对学习热忱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能是一本书、一位老师或是一位能够影响学生的人。

当我们说能够影响学生的人,我们指的并不一定是那些在政治、经济或是学术上功成名就的大人物,而是那些曾经和学生们一样对生命感到疑惑或迷惘的青年朋友们;还有在现今的社会现实挑战下,仍努力实践理想并走出自己道路小人物们。我们都曾懵懵懂懂,在校园内人生徬徨着;我们也许有各自专精的领域,但其实不完全清楚自己学那些东西的用意。后来,我们之中,有些人开始旅行、到国外工作;有些人创业,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社会上创造自己的人生。我们渐渐发现,从课本里学来的东西和在学校之外所学到的,根本完全不能比。

我们学到了许多真心希望自己在学生时期就能知道的事。同时,我们也逐渐意识到,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各自独立、无关。所有的问题其实盘根错节,互相牵连,推到最源头,许多人都会同意,「教育」可能是所有问题共通核心

作者杨宗翰,成大环境工程系暨不分系学士学位学程毕业,2015年退伍后,用两年的时间在台湾环岛旅行,将沙发客来上课计划拓展到台湾各地学校及单位。现为空屋笔记部落格格主、沙发客来上课计划负责人新梦See More协会讲师。本文出自时报出版新书《沙发客来上课:把世界带进教室》,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