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新街头政治
(图/本报资料照片)
过去在台湾民主化过程中,从早期党外到民进党,在对抗威权体制时常有议会路线和街头路线之争,也就是透过犀利严谨的议会问政与政策辩论争取民众支持,或利用社会议题结盟其他团体,动员群众进行街头示威甚至抗争。即便政党轮替后民进党再度失去政权,也经常运用街头路线主导议题和积累政治资本,甚至将街头带入议会,进行强力杯葛、掩护太阳花运动占领国会。而在议会路线方面也培养出不少口才便给、言词犀利的政治新秀。
反观有长久执政经验的国民党内虽然有不少优秀的官僚人才、专家学者,但是能够在国会辩论、带动议题或是在街头激发群众热情者寥寥可数。除了2018年的韩流带动一阵风潮外,失去政权后的国民党始终给人一种奄奄一息的印象。固然有受到执政党的打压追杀、资源尽失的原因外,缺乏政治人才与找不到战场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在议会里,虽然有猪下水大战的激情演出,甚至吸引国外媒体报导,但是缺乏宣传管道与整体作战的能力,反而收到反效果,给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在街头上,虽然与劳工团体秋斗结合,但是诉求过杂且缺乏「公民团体」的声援,在气势上也比不上当年民进党反莱牛、反莱猪的阵仗。正当党中央一筹莫展、支持者徒呼负负时,一些少壮派一步一脚印地推动罢免和公投连署,正为反对阵营找出一条生路,甚至是新的政治监督模式。
这种模式或可称做「新街头政治」,这种新街头政治不同于过去台湾所谓街头路线,没有动辄上万人示威游行,更不会有警民冲撞的场面。无须动员,也没有太多的镁光灯,只是在一些菜市场、街口等人潮聚集的地方,一个大声公,一张写字台,就可以进行宣传理念,征集连署,于是开启了新的政治运动。这样拙朴简单的方式不但凝聚出人民的力量,让执政者产生畏惧,也让台湾民主政治产生微妙的变化。
罢免对象的选择以及公投题目的拟定可以由政党主导,也可以由基层自发,连署的过程不是只有单向的、组织性的动员,这其中有不少面对面说服、交流的过程,所以这样的政治运动是最接地气、最草根的民主运动。国家机器、媒体、财团的影响有限,当他们试图打压、操纵都有可能引起更大的反弹。
我国对于罢免的门槛其实不低,罢免并不容易改变议会生态,但是对于民意代表言行或政策方向会产生警示的作用。公投的直接民主也可以表达较即时且强烈的民意,可以补正我国现行宪政制度的缺失,不至于人民只有在选举日才是主人的问题。
对国民党而言,也可以在议题设定、汲取民意、培养人才以及组织训练上有所收获。没有了党产资源、传统派系或侧翼势力的包袱,反而可以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慎选议题与对象,尽量以监督纠正的角度出发,说服群众,相信新街头政治可以在新威权复辟的忧虑下找到民主的新出路。
(作者为退休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