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捐赠永龄农场做慈善 脸书千字文分享内心感动

▲鸿海创办人郭台铭当年在永龄农场当一日小农。(图/永龄基金会提供)

记者姚惠茹/台北报导

鸿海(2317)创办人郭台铭今(13)日在脸书以「慈善工作的学习」为题发文,分享自己当年在八八风灾后,希望土地休养生息,最后选择捐赠有机农场给高雄市政府,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知的永龄农场,这之中的内心感动。

郭台铭表示,从2009年八八风灾后,我就很少在父亲节祝贺别人父亲节快乐,一方面当然忆起自己的父亲,尊敬与思念的感受比起快不快乐的情绪更多,另一方面因为在2009年八月八日发生的莫拉克风灾夺走很多人的父亲,很多人的幸福,成为许多人的伤痛,他当年曾前进第一线,亲眼目睹,令人心痛。

郭台铭指出,当年八八风灾后,在各界的建议下,希望土地休养生息,最后选择捐赠有机农场给高雄市政府,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知的永龄农场。由于风灾刚过,要照顾初始又没有收入的农场,对政府财政来说无法负担,所以高市府又委托给永龄基金会,基金会再委给专业公司经营,损益都由基金会支持,但在合约中就设定未来条件成熟后,要为农民成立合作社或自治团体,以农民自立为最终目标

郭台铭分享,自己为农场加了一个前题,要能营利移转,希望最终能提供一个足以自立的环境,这段路一走超过十年,硬体建设相对容易,但观念技术制度、系统、科技应用、农业生技,样样不容易,随着时代的改变,农场也与时俱进成为「农业互联网」和「农业生物科技」的实验与应用基地,如今一般大众对莫拉克风灾的记忆模糊了,遗忘了,农场才终于迎来转型的日子,莫忘初衷。

郭台铭谈到,过去每年鸿海的年终园游会就是他见到永龄农场好朋友们的机会,其间也有几次到农场,还亲手种了玉米,听说长出来的玉米比农场农友们种的矮了近1/3,果然农友种田的专业还是比自己厉害多了。

郭台铭提及,农场的有机餐非常好吃,他每次去都可以多吃好几碗饭,除了玉米、水果也很好,青菜更清甜,经过十年,媒体写说「功成身退」,从一片荒芜到现在,说退其实不太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功在农友,永龄长伴」,回到农民自立的初衷很重要,但基金会仍要提供以成功为目标的协助,以及对「永龄」这个品牌的把关,因为现在除了对农场的责任,还要对消费农场产品的消费者负责任。

郭台铭强调,如果说现今的农场能算有些成绩,投入的资源金钱固然重要,但钱大多时候不是事情成功的关键,也有时成为阻力,所以该感谢的是十多年来曾为这块世外桃源付出的伙伴、朋友,更感谢的是每次去农场都受到当地朋友的热情接待,农场的产品这些年也让他、他的母亲、他的家人吃得安心健康。

经过媒体报导,回顾多年来或现今外界有些不了解而误会之处,一并和大家做些说明,也是检视一个慈善捐赠在做法上有什么值得留下的学习:1.农场是个捐赠案,郭台铭或永龄从头开始并不拥有这裹的任何一块土,一颗石头,只是怀着为台湾受灾后的地方做点事的初衷,经过10多年,仍是以协助农民自立为最初也是最终的目标。经营十年后,农场准备由农民自主经营的合作社来接手营运,许多人满怀期待与欣喜,因为当老板如果做得多做得好都能反应在收入上,不再只是一份固定薪资;然而也会有人因为年纪大,因为志趣不同,因为各种原因不再加入,我想如果未来能换来更多年轻人、更多新血、新观念,也能让农场超越救灾的意义,再进而成为新农业的创生地。

2.再来谈谈过去,农场建立初始,有些人认为农场应该用大开放的态度,接纳更多的人进农场工作,10多年间,农场人数最多的时候大约150-160人(其实台湾并没有雇用这么多人的农场),六成以上是当地灾民,比起受灾者,相信这个数字不算多,但救灾重建是政府主导,做整体性的计划,当时不管是政府预算,民间捐款无数,不论是政府或其它民间单位也都有不同的救灾振兴专案,永龄农场只是其中一项,农场人数有所限制实属必然,在农场初始经营的5年,取得有机标章,改良土壤,教导技术等等,基金会对农场的补贴捐赠每年超过5000万。就算在政府莫拉克风灾特别条例施行结束后,永龄仍持续为农场提供协助。

3.农场初始的制度选择?农场兴建初始,有些声音说这么大的空地,若不是雇用大家做事,那就开放给大家来分地耕种,也说是政府的承诺?关于土地使用,其实基金会长期与政府沟通,因为这块土地是台糖的,是由捐款高雄市政府成立基金,再由高市府向台糖承租土地,台糖严格规范这片土地不可以分割,不可以转租,土地使用并非永龄可以自行决定,再加上当初是一片荒地,又以有机耕㮔为目标,在十多年前有机观念不足,技术不足,相关设施也未经考验;这么多年来也曾经检讨当年是否应该直接开放,将土地化整为零,或许永龄就无需承担这十多年来的责任,但一个决定将改变一个样态,当年灾后若是成为零散小农的集合体,可能无法贯彻责任种植也无法坚持有机耕作的目标,最后成为了其它样貌,不敢论断好与坏,观点不同,就有不同的可能性。但凡事都在过程中摸索,决定后承担,虽无法尽如人意,也永龄也尽力而为。

4.一路走来,选择的人事物都有可检讨之处,在方向上适当做出调整,遇到困难积极解决,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跌跌撞撞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不能失去面对的勇气,如今这台湾属一属二的有机园地,也让对友善农业,科技农业投入者有一个可发挥的地方,外界善意的建议多倾听,但也无需事事随着起舞。

5.谈未来,从今年9月到明年7月,是基金会协助农民合作社的辅导期,到明年需进行相关制度运作的检讨,最终能成功才是重要的,成功的定义在于农场是否能持续为在此工作及合作的农友带来合宜的收入,农场是否能持续为社会大众带来值得信赖的产品,这是永龄和农民一起努力的目标,在能达到这两个重要指标,农场才能永续经营。外界许多过于简化的推测,并不必要,外界过度的期待或检视既不公平也不现实,现阶段只是先达成由公司型态转变为农民合作社型态的自立第一步。

6.每年八月八日多少都会有媒体追踨报导农场现况,今年刚好在经历转型,媒体报导碍于篇辐及有些简化的标题,带来一些误会,更甚还有想太多的猜测,说什么此时的消息刚好碰上高雄市长补选,有无政治意涵,在此特别声明,八八风灾是台湾人的伤痛,永龄农场历经十多年,不管是谁执政,帮助灾后复兴,地方创生,台湾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做法可以讨论,但方向一定是正确的,希望大家不要以廉价的口水或凡事政治化的立场去解读,台湾需要耐着性子做实事,在这件事上不应有政治立场

此外,郭台铭表示,电视台有对农场转型的报导,刘宥彤的访问内容,但他觉得有一点不太同意,因为自己光兴建的时候满天风沙就去了不只一次,对农场虽然不完全了解,但投入既多也觉得费心,那有什么说丢给她不管,她不了解自己主要还是要求她要全心投入,别想着后退的说法,但报导中有很多农友的故事,其中有人学了技术能种芭乐养五个孩子很了不起,所以说行行出状元,自助人助天助,大家可以看看这些灾后重生的故事,对人生会有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