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米酵菌酸改名就能找到中毒原因?(沈政男)
卫福部次长王必胜。(资料照,郭吉铨摄)
我来说明一下,目前关于米酵菌酸的好多误解。首先,台湾本土没有分泌米酵菌酸的菌种?国外研究已经证实,把一百多年来,五大洲所收集的唐菖蒲伯克氏菌的基因样本,共两百多件做分析,结果发现一成多样本具有分泌米酵菌酸的基因片段(bon 基因),五大洲都有,包括,注意了,南韩,乃从稻鞘分离而来。
台湾本土存不存在能够分泌米酵菌酸的菌种,恐怕还要多加研究。
饶河街分店疑似案例已验出米酵菌酸阴性,显然这起中毒事件就是局限于特定分店,而且,是特定时段,也就是代理厨师工作期间。这,应该就是事件成因的热区了。到底在那段时间,粿仔条的保存与处理有没有什么问题,而产生毒素,值得好好调查。
有人说,调味料、椰子制品、黑木耳什么,也可能惹祸?嗯,当然不是!如果是,其他分店也会传出案例,或者食用其他料理的客人也会中毒,但就是只有食用粿仔条的客人中毒。
现有粿仔条没验到米酵菌酸,就代表没受到细菌污染?当然不是!没米酵菌酸,不代表上头没有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亚型,而是必须给予适当培养环境与分泌条件,才能真正排除。到底官方检验粿仔条之前有没有做适当培养就不得而知了,似乎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点的关键性。须知,这只细菌到处都是,中毒事件那么罕见的原因是必须诸多培养条件凑在一起,机率于是很低,而非这只细菌只存在某些国家或地区。
现在,最可能的剧本是粿仔条的玉米原料在进口时受到污染,只是,也没人出来说,到底那批粿仔条的原料是哪里来的,以及有没有添加玉米粉。甚至,你看,连专家都搞不清楚,那批粿仔条是湿的还是干的?当然是湿的啊,怎么是干的呢!
抗中保台那一套无所不在,这一次也用上了,只是,此举更加凸显那些人的不学无术,就只会靠这四个字在网路上混人气。
有人说,细菌可能是从中国、印尼或非洲等已经发生中毒事件的国家引入。嘿,当然不是!这几个国家只是已经爆发中毒事件,不代表其他国家没有那只细菌。
也有人说,喔,台湾本土没有这只细菌,台湾的米制品就是安全!是吗?出事的粿仔条就是台湾的米制品啊,只是可能用了进口原料。
文献上的中毒案例,几乎都有食用发酵食品,但也有食用没发酵米制品(含玉米粉的米粉)的案例,因为,只要油脂、酸碱、盐分与温度适合,就可能让受这只细菌污染的食材分泌毒素。但这些条件要凑齐,相当不容易,于是说什么木耳、调味料、椰子制品都有风险,不过是想当然尔的说法。
有人查了过去文献就说,台湾先前在凤梨与菇类曾验出唐菖蒲柏克氏菌!其实那是不会分泌毒素的亚型,不是现在这一只。台湾从没验过米酵菌酸,因为根本没人懂这些事情,某医院实验室说有备用标准品,不过是刚好而已。
最后,说是米酵菌酸乃大陆的译名,容易产生误解,有人呼吁改名。是这样,我建议,唐菖蒲几个字也顺便改掉,因为这也是大陆译名,就改成剑兰。改成剑兰伯克氏菌椰毒亚型、椰黍酵菌酸,你是不是就比较高兴了?
只是,这样就能保证,今后不会再发生类似中毒事件吗?重点,还在于先把这次的中毒原因搞清楚吧,不要又成了食安悬案了。
(作者为医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