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放流須有教育訓練認證 明年未登記即放流最重罰15萬元

农业部渔业署表示,明年开始,海域放流权责人员须取得教育训练认证,若未登记即放流,将可因渔业法裁罚3至15万元。记者彭宣雅/摄影

不少民间团体因宗教信仰,或者民间活动,喜欢举行放流,但到底应该放什么、怎么放、去哪里放并不了解,一不小心,原本放流的慈悲心,变成生态浩劫与环境灾难。农业部渔业署表示,明年开始,海域放流权责人员须取得教育训练认证,若未登记即放流,将可因渔业法裁罚3至15万元。

渔业署今天举行 「种苗放流效益评估」成果发表会 ,渔业署过去五年已经放流超过两亿尾,平均每年有4300万尾,放流的鱼类主要是放流午仔鱼、嘉𫚭,虾蟹类有沙蟹、斑节虾,螺贝类则有海瓜子、九孔等。

但放流是否有效,渔业署也委托海洋大学团队,透过基因分子标识技术,鉴别野外捕捞的黄锡鲷有40%源于放流种苗,而野外捕捞的嘉𫚭,有50%源于放流种苗,显示正确方式海域放流,放对物种,对增加渔业资源具有实质助益,这团队并荣获2023国家农业科学奖肯定。

海洋大学教授徐德华表示,过去民间没有样本,现在透过海鱼基金会与民间团体合作,知道民众放那些物种,有了DNA后针对放流物种做资料备份,用基因定序方式,做了放流物种的亲属鉴定,确认野生捕捞的鱼种亲属关系。

渔业署长张致盛表示,过去每年大概放3000多万尾鱼苗,去年5700万尾鱼苗,透过与团体不断合作,民间团体愿望能够达成,让放流能更正确、更精准,法规要更完善,放流行为要规范,民间团体有心,但专业技术不足,经由训练提出专业训练,希望正确选择物种,不要释放不适合的物种到海洋影响生态均衡,放流的技术能成熟,不是丢在水里就可以存活,或者鱼苗买了以后就放掉,要了解环境适应性、时间点,什么时候做最适合。

代表20、30个佛教团体的普贤行居士李明哲说,每次善心募款20、30万元要负责去找鱼苗、找地点放流,就觉得很烦恼,若放下去后鱼浮起来,他自嘲「要去佛陀前跪三天三夜」,要找鱼苗、选物种、看季节地点、哪里适合放流,民间团体没有这样的资料,透过渔业署支持,海鱼基金会协助,事前作业有专业人士协助,甚至用海底摄影机,看鱼放下去后情况,加上事后的追踪,帮了佛教团体很大的忙,也让宗教团体很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