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青春与影像小说──邓博仁给观者的无字天书

邓博仁在有山有海的成长环境长大,山对他来说,如时间载体,从中回顾不同阶段的自己。(邓博仁提供)

邓博仁揉合学生青春、自我的回顾,为她拍了这张代表「青春」的照片。(邓博仁提供)

邓博仁在有山有海的成长环境中长大,山对他来说,如时间的载体,从中回顾不同阶段的自己。(邓博仁提供)

邓博仁在有山有海的成长环境中长大,山对他来说,如时间的载体,从中回顾不同阶段的自己。(邓博仁提供)

摄影家邓博仁从事摄影教学,从学生身上反思何谓青春。(邓博仁提供)

摄影拥有能凝结瞬间、作死片刻的特性,邓博仁希望以影像小说打破摄影这项不可发展的特性……

谁说小说只能用文字写?随图像时代来临,用照片、图画故事,也成为小说新型态。摄影家邓博仁从事摄影教学工作超过10年,他与他教导大学生们,利用摄影、笔记、插图,以「青春」为题,共同创作《再见,狐狸─邓博仁影像小说》,开启台湾影像小说序章

编列问卷 探讨青春

邓博仁表示,影像是全世界共通语言,没有国界隔阂。但同一张照片,每位观者却可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文字有很大的差异,「影像是可以被阅读的,观者对照片有共鸣,照片就会自己说话,叙说故事。但文字小说不一样,读者会被文字牵引着走。」

影像小说一如无字天书,要看见摄影家埋藏的故事,不须闭门苦修,只需有缘人。以《再见,狐狸─邓博仁影像小说》为例,凡是思索过「何谓青春」这个问题的人,也许就能从中找到解答。而邓博仁选择探讨青春,则和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关系

邓博仁笑说,长时间与年轻人相处,不自觉会从青春洋溢的学生身上回想自己的成长过往。他编列拍摄问卷,让学生回答「青春是什么」、「如果以动物扮演自己,你最喜欢扮演的动物是什么?」等共10项问题,从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回答中,拍摄他们眼中的青春。

时间流动 延伸结局

借由问卷,邓博仁也反思回自身,开始以画笔纪录下自己对青春的所思所想。出身于屏东的他,成长环境有山有海,即使步入职场,每每看到蔚蓝汪洋或是蓊郁山林,他都会想起从家乡长大的历程,利用画笔、手撕画拼贴、铅笔记下心中感触,形成《再见,狐狸─邓博仁影像小说》中的〈山形记〉,画作主角都是山,也是邓博仁对人生体悟

摄影集最大的不同是,《再见,狐狸─邓博仁影像小说》里的摄影作品,或多或少都压印上了学生的问卷笔迹,看来更自由而无拘无束。邓博仁表示,对他而言,比起注重构图,摄影作品投入情感,才会更具故事性,这部作品外观上是已完成的小说,但对他而言,也是未完成的小说。

邓博仁解析,摄影拥有能凝结瞬间、赐死片刻的特性,也正因为如此,每幅摄影作品置于今日,都像是过往呼吸停止的模样,但他希望以影像小说打破摄影这项不可发展的特性,「时间可以在书中继续流动,往未来或过去发展,这部分是残缺的,但却会在每位读者心中延伸,补足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