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的工牌,为何成了新时代人才的身份象征

电影《一秒钟》里,范伟演活了一名电影放映员。吃饭时,人未落座,印着“电影放映员001”大红字的搪瓷缸先“坐定”。在娱乐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个身份带给他的,是食堂师傅多给的一勺油泼辣子,是人们超乎寻常的礼遇和尊重。

上个世纪,先进生产者跨栏背心劳动竞赛奖脸盆搪瓷缸,一度是职场身份的象征。同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现在的年轻人,和范师傅一样,也流行晒“身份”。

互联网盛传,北京“人上人”的三大证,不是车证、结婚证和房产证,而是人大附中校服、北大的饭卡字节工牌朋友圈里,晒包太低级,高级炫是晒互联网大厂的工牌。印有公司LOGO带子,露着一股低调的奢华。

段子手出没,把大厂工牌搞成了一场互联网凡尔赛——有人编排,丈母娘本来要30万彩礼,看到我的字节工牌,直接倒贴30万;有人调侃,把互联网大厂工牌插进ATM机,一顿操作直接取钱;还有人写起了小作文,带着字节工牌去同学聚会,桌上法拉利兰博基尼豪车钥匙也会失去光彩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痴迷互联网大厂像极了60后痴迷国企。晒工牌的年轻人,和当年端着铝饭盒,拼命挤进大食堂的工人一样,寻求的都是一份人才金子塔尖的优越感。

十几年前,年轻人最想进入体制内,进入大国企,考公端铁饭碗,才是职场的康庄大道。现如今,996、“35岁危机”都拦不住年轻人向往“大厂”的心,因为在他们眼中,互联网公司是代表未来的产业。在那里,薪酬福利高,拥有更多成长机会,也让互联网成为最大的人才净流入行业。

然而,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突破900万人,创历史新高。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科技互联网企业最受“一流大学”毕业生青睐。这也意味着,能进入头部公司就职的,注定只有少数头部同学。

有个朋友,身在某著名互联网头部企业。他告诉我,现在招人门槛越来越高,公司也开始迷信名校,不像当年重能力、轻学历,中专生也能进“大厂”。有的团队,还有招人潜规则,默认给清北学生开绿灯,招收这两所高校的学生,不占用人名额,为的就是面子上好看。

当互联网公司招聘也开始搞学历内卷,难怪大厂工牌成为新时代人才的“身份牌”。不过,人才削尖脑袋挤进“大厂”,凡尔赛式晒工牌,也等于将人生早早放进了设定好的程序,在算法运作下,失去了尝试其他方向的可能。

有人将互联网公司比作巨型机器,人才进入其中成为螺丝钉,工牌就是螺丝钉上的编码。越来越多年轻人,只想成为优秀的螺丝钉,缺乏自己打造一台机器的动力,是否也可以看做是人才资源浪费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铝饭盒,它代表着安稳、从众,随潮流而动。这个时代,是互联网大厂工牌,下个时代,又将是什么?上个世纪的铝饭盒,已没有用武之地。我更想知道,如果更多年轻人愿意摆脱格子间的冷气,不满足于螺丝钉的命运,未来的世界将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