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培育台北赤蛙 16年增7倍

台北赤蛙生长条件相当苛刻,不仅水质、周围噪音,就连光谱也都会大幅影响,因此需要相当的条件才能成功培育。(吴声昱提供/姜霏桃园传真)

台北赤蛙可说是体质最脆弱的两栖类动物之一,桃园高荣野生动物保护区2004年时仅剩个位数的台北赤蛙,一度更只有3只,经过专业团队调查与培育,2019年累积到约15只,而今年成功培育至25只,大幅增加了10只,成全台户外培育最成功的案例

高荣野生动物保护区于2012年公告成立,面积约为1.11公顷,是全国面积最小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该保护区原为自来水公司所有的战备池,又称731号池区内有着第二级珍贵保育类野生动物「台北赤蛙」。

脆弱敏感易断代

高荣野生动物保护区内的台北赤蛙,经调查显示2017年有17只、2018年19只及2019年15只,今年统计共有25只,代表培育技术相当成功。拥有台北赤蛙之父及田中博士之称的吴声昱,研究台北赤蛙已有18年的经验,他表示,高荣为户外培育最成功的案例,由于台北赤蛙相当脆弱及敏感,同时须顾虑水质、风速、光谱及杂音,且公蛙母蛙繁殖过后会分离、不重复交配,因此需靠外在技术来培育。

吴声昱说,台北及新北也都有在培育赤蛙,但成效不如桃园这么好,他透露,高荣具有大片竹林作为赤蛙的庇护所,因此赤蛙在秋冬之际时可以保暖、避风,且竹叶颜色与赤蛙相同,可当赤蛙的保护色,其他区域的竹林性不如高荣这么完整,较难度过寒冬。

优良水质推赤蛙米

桃园市农业林务科长傅滢滨说,虽然高荣野生动物保护区周围仍属开发中地区,难免会影响水质,为持续保护台北赤蛙,预计等到赤蛙数量稳定后,再考量推广及解说教育。现在已于保护区设置适当围篱,阻绝非必要的人员进出干扰生态环境,同时也宣导居民发展无毒农业,改变当地农作习性,由于居民对于赤蛙保育相当认同,甚至还以养育赤蛙的优良水质来种植水稻,借此研发出「赤蛙米」,合力营造适合台北赤蛙的生长及繁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