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生活化 灭绝物种在身边

基隆野鸟学会常务理事沈锦丰,深耕鸟类研究数十年,对生态保育贡献良多。(吴康玮摄)

爱鸟人士沈锦丰27年来积极推动猛禽生态保育观念,也实地踏上北方三岛研究植物,并建立一系列保育协作流程,近年更不局限于「鸟」领域,协助发现台湾新品种蝴蝶尖翅翠蛱蝶、已灭绝物种的泽珍珠菜,让环境教育走进生活庶民都能参加。

基隆野鸟学会成立于1993年,成功推动北方三岛成为野生动物保育区,沈锦丰10年前实地登岛研究,第一年就发现游隼棉花屿繁殖,隔年又发现台湾第一笔大型薙鸟在岛上繁殖,他说,保育的道路就是如此令人惊艳,他才能持续走下去。

沈锦丰指出,一开始从鸟类的范围跨足到植物、蝴蝶及两栖爬虫类,从拼拼凑凑,直到逐渐掌握具体轮廓,并深入调查基隆各式各样的生态环境。他认为,邀民众团体一起关注家乡的生态,天天观察,绝对比学术专案调查来得好。

举例,去年10月有鸟友在内寮湿地发现一只没见过的蝴蝶,他翻阅台湾蝴蝶图鉴都查不到相关资料,求助蝴蝶保育协会得知这只蝴蝶为「尖翅翠蛱蝶」,为台湾第一笔发现纪录,此蝶最近的纪录在厦门研判很有可能随往来邮轮唐山过台湾」来到基隆港

另外,今年4月在基隆暖暖区发现的「泽珍珠菜」,不但早被列为台湾已灭绝物种,距上一笔发现纪录也有123年之久,消息传出令人振奋。沈锦丰说,鸟会成员发现「泽珍珠菜」后,立即通报在地团体保育,呼吁切勿让栖地曝光,以免遭到破坏或挖光

他强调,这种模式不仅让在地市民了解家乡的自然样貌,更可以达成良性合作模式,借由鸟会发掘生态圈需保护的物种,并经过与社区共同专业复育照料,最后移转给社区维护,借此模式永续经营保育生态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