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佼/称谓
文/黄子佼
某日我收到学生寄来的一本刊物,内页(不是包裹邮件信封上)写着TO黄子佼...后面则写了一些感谢的话....让我困惑的是,黄子佼的后面,没有基本的先生、哥、主持人,甚至也没有大陆更爱用的老师两字,我纳闷多于生气,这作风,与我的中心思想不同,于是,遮住来源重点,发了图文在脸书,讨论与思考,有人说,他们把我当同辈,所以连名带姓喊,有人说是老外STYLE...
前个说法我勉强同意,后者,当老外?那前面也可能会加个DEAR吧?总之,无解,而寄来给我看作品的他们,似乎也没追踪浏览我的脸书,因该文一出后,于留言板上或私信,都没相关人士出现,不了了之,我当然也没偏执的非要找到结果与原因,单纯是把一个可以辩证的小事丢出来交换心得...
隔几天在新闻上,看到一些标题,又让我重新想起称谓的抉择:多篇不同娱乐新闻的标题,竟有不同辈份使用逻辑?某新闻与宪哥有关,标题是‘宪哥....’,某新闻与菲哥有关,标题是‘张菲....’,某新闻与小燕姐有关,标题是‘张小燕....’,三则中,有两个是来自同一网路媒体所下的标。
我纳闷了,圈内圈外,基本都是叫他们宪哥菲哥小燕姐,无误吧?因为资历,因为认同,因为累积的意念与习惯等等原因,这些敬语,也早已取代他们的全名很久了,除非你辈分更高!可是,在宪哥还没是宪哥前,小燕姐早已是小燕姐,菲哥也早已是菲哥,而论演艺资历或年纪,各类长幼有序的标准来看,宪哥都是三人之中,最年轻与资历相对浅一点的那一位,不是吗?充其量,2018的现在,比网路声量或收视率,宪哥拔头筹,人气鼎沸.但这世界,无论是亲友或一般人的辈分考量,是比名气?比收入?比收视?比网路按赞追踪数来判断吗?你的大叔比你三叔穷,那就叫三叔一声叔叔,却对大叔连名带姓?或你的三姨是社会贤达,大姨只是家庭主妇,就叫三姨一声阿姨,大姨就直呼名讳?标题,为何有两种标准?如果三人的三篇新闻,都直接称张小燕张菲吴宗宪,那我就不会有如此疑惑,如同我和某报资深记者聊起此观点,他说的挺好:本来嘛,我们圈内喊哥喊姊,是因为同行,对读者来说,谁?不都是一个‘人’。也是,如政要、体坛、商界的新闻一样,常常也是连名带姓的写,前后不必加市长、老师、董事长等称谓,一点问题也没有!但如果同一个圈子的新闻,却有两种写法,譬如政治版:‘郑文灿市长与柯文哲对谈’,这样的写法,我会感到好奇,延伸上述状况,来一个‘张小燕张菲宪哥同台义演’,不是很奇怪吗?要不,就都不要市长/哥/姊,要不,就都加!他们也都符合被尊称的资格,不是吗?是偏心?个人标准?还是私人喜好?唉~我好无聊,但就是忍不住思考了起来...
某日看杂志,访问一个台湾时尚教母级人物XXX与一位摄影大师OOO,文里,尊称OO大师,却直接把教母的名字后两字XX写上,文章各段落都是‘XX表示...OO大师表示...’,好怪喔!前者,在文章里,好像一切江湖地位都变枉然,只是一位隔壁同事同学?没尊称与职称?叫的如此亲暱?但我感觉礼数不周,后者,被写大师,当然合理,但因为对OO的尊敬,更导致对前者的看轻与随意...
我的中心思想,还是要遵循古老辈分的礼数行走江湖,写也好说也好,嘴巴甜也不是坏事,年纪大小或资历深浅,差个两三年也许还无所谓,但若超过,一定要加上辈分称谓,甚至,成就是职人高水平,或大众惯性职称,都须列入考虑,这代表也未必要管年纪轻不轻,已值得给予尊称,我一定冠上哥或姊,例如活动上遇到陈金锋或林志玲或李佑群,我不会一直,但一样会三不五时跟着喊锋哥、志玲姊姊、佑群老师,WHY NOT?殊不知他们都小我几岁呢!
时代观念在变,到底是我有问题?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