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怎么改?侠客岛:三中全会公报「7个字」是关键!

▲习近平在三中全会上发表谈话。(图/新华社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中共第19届三中全会2月28日闭幕,公报内容指出,全会审议通过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但很多人好奇的是,公报中提到的「机构改革」到底如何改?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账号侠客岛》指出,重点就是「机构编制法定化」七个字,「机构编制缺乏法制规范,一些地方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超编进人财政供养人员过多,造成行政管理费用直线上升,政府拿不出更多资金用于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

《侠客岛》表示,机构编制其实就是对各机关单位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及其运行程序等做限定规范,「在1976年,邓小平就提出『编制就是法律』,也就是说,要在国家立法层面,用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确定机构编制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审批程序及审批许可权,从而实现机构、编制、职责的法定化。」

对于机构编制,国务院于1997年制定施行了《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2007年又通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代表中央和地方的机构编制逐渐走向立法阶段

▼习近平主持三中全会。(图/路透社

不过,《侠客岛》也指出,这些《条例》的涉及面还较为单一,只涉及政府部门,没有广泛覆盖党委机关,以及人大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机构,条文也较为原则、宽泛,对机构编制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尚未涉及和规范,「另外,在全国人大层面,目前还没有通过一个关于机构编制的全局性成文法。」

由于机构编制缺乏法制规范,一些地方的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侠客岛》解释,「超编进人,财政供养人员过多,造成行政管理费用呈直线上升,政府拿不出更多资金用于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全国有一半的县财政为吃饭财政。」

《侠客岛》进一步指出,另外,编制把口不严,「人治化」严重,机构级别层级的确定、编制数的多少有时凭领导的主观意志和行政指令,有时凭经验来进行机构调整,这导致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过多、过散,职责交叉权责脱节、争权诿责现象较多,行政效能不高等等,根源上都源自机构编制管理上不规范。

《侠客岛》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推进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建设,用法律来取代传统机构编制管理的「人治」现象,「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机构编制部门对机构编制纪律可以说是三令五申,多次出台规范性文件,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机构编制管理法规中,处罚条款刚性程度难以把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目前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纪律最严重的仅给予行政处分,是共产党员的给予留党查看或开除党籍处分。如果机构编制法定化,这些行为完全可以上升到法律层面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