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ADHD儿 医吁家长勿疏忽

健康医疗网/记者张郁报导

孩子讲不听,只好用打的」、「希望老师同学能包容他」这是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家长常有的想法。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将诊间家长常见的作法分为四大类型加以分析,并提醒家长们,虽然都是以爱孩子为出发点,但若拖延不就医,却有可能导致ADHD症状复杂化,让孩子错失发挥实际潜力机会

▲家有ADHD儿 你是哪类型家长?(图/健康医疗网提供)

拒绝接受的「寄居蟹」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理事长张学岑表示,门诊上在确诊孩子为ADHD时,最常见到的就是「寄居蟹家长」了!他们多半认为孩子只是好动,长大就会好,甚至有不少家长不再寻求医疗协助。然而,ADHD的孩子虽然长大后有可能会好,但却不能忽略孩子在成长时,因ADHD症状而导致的挫折及适应问题

追随另类疗法的「章鱼」「章鱼家长」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尝试各种方法,听到ADHD是脑部疾病,便会积极采取「补脑行动,例如银杏人参或是综合维他命。不过,张学岑理事长指出,除了鱼油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能帮助改善不专心外,其他饮食疗法无法验证是否可协助治疗ADHD。

严格管教的「鲨鱼」而当所有方法都不见成效时,不少家长就会化身成「鲨鱼家长」,对孩子采取严厉管教。对此,张学岑医师郑重强调,虽然管教会建立纪律,但若动手小孩,可能会影响孩子身心灵的成长。

贴身照护的「海马」至于「海马家长」则常因害怕ADHD孩子在外闯祸或受到欺负,而贴身照护孩子,却忘了过度保护,反而会让孩子无法独立。张学岑医师分享,之前就曾有一名ADHD男童,只要在学校一遇到挫折,妈妈就会安排孩子转学,以致孩子在小三前就转了七所小学,不仅无法跟同学建立友谊,也让孩子养成遇到挫折就逃避的坏习惯

「ADHD的治疗是长期的,」张学岑医师因此提醒家长们,当持续尝试一种方法两周至一个月,孩子却仍无任何改善的征兆时,就应考虑向儿童心智科或儿童精神科医师寻求第二意见。当行为治疗无法达到效果时,便可考虑以药物合并行为治疗,增加疗效

资料来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