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为何「越飞越慢」?换取地面打击能力 以符合战略要求

▲歼-10战斗机。(图/翻摄自「超大军事网站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陆产三代机歼-10向来以高空、高速截击闻名,不过从歼-10B战机开始,设计开始倾向考量降低高速性能。据了解,目前3个歼-10改进型号,除了双座的歼-10以外,歼-10B/C皆更换采用「蚌式」DSI进气道,尽管削弱超音速飞行能力却可满足更多的国防需求,例如承担制空以外的地面打击,也更符合战略空军的定位要求。

歼-10的初始设计采用「二元三激波调节进气道」,由调节板(位于边界层分离板后方)构成进气道的前部,针对不同飞行状态发动机提供所需气流。据了解,可调节进气道增加的整流压缩能力,除了提升发动机推力让飞机能够超音速飞行,还能取得更好的爬升效果。当初为了提升超音速性能,歼-10采用可调节进气道的代价是为「相对降低隐身效果」,较大增加机体空重降低内油量载弹量,然而设计却也加战机的制造成本,如何维护调节板的动力和调节系统更是成为后勤保障部门难题

由于陆产二代机歼-8一直到三代机歼-10,解放军追求的都在最短时间内赶赴任务空域,并且拦截敌方的大型轰炸机,造成歼-10的初始定位是以国土防空截击机身份列装。歼-10与歼-8的最大差异在于,解放军针对前者空中缠斗能力进行升级,为了满足高速截击和机动性较好的需求,经由反复测试最终选择采用二元三激波可调节进气道。

黄皮歼-10C战斗机试飞照。(图/取自中华军事网

中国军工除了在气动外形设计下足功夫,飞控系统方面也很投入,两相结合使得歼-10的高速和低速性能皆表现优异,甚至曾于航展上执行时速仅有200多公里的表演飞行,飞行速度还低于部分跑车的最高时速。然而随着国土防空形势改变,解放军对于战机的要求也出现变动,歼-10方面即是投入发展3代半的歼-10B/C机型,并且放弃可调节进气道改用DSI进气道。DSI进气道的全称是为「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特点在于结构简单、重量轻、阻力小以及隐身效果相对优异。

据了解,改变设计的最大战术价值在于减轻战机空重、提升隐身效果,能够促使歼-10B/C获得更大的内油量、载弹量,大幅提升位于高亚音速阶段的机动性能,更是体现中国空军战术思想的转变。简单来说,歼-10B/C采用DSI进气道之后,超音速性能比起采用可调节进气道的歼-10相对下降,意思就是飞得更慢了,不过从适应中国空军新战术思想的角度而言,变化并非坏事反而能使歼用途更加广泛。

在低速性能更加突出之后,能够开始承担制空以外的重要任务,例如携带LS-500激光制导炸弹进行对地攻击,或是挂载鹰击-91反辐射导弹执行压制或摧毁地面的防空任务。除此之外,歼-10B/C还采用相控阵雷达、新型电子战设备、更为精良的人机交互界面等设备,由纯粹空优战机转变成为多用途战机,目前的最新型号更是符合攻守兼备的战略空军定位要求。

▼歼-10战斗机。(图/翻摄自微博资格雪人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