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公開的祕密/業界指錯在未標示 消費者怒喊詐欺

南市卫生局今下午会同政风单位、南市消保官及食药署南区管理中心等,前往东成酱油稽查,目前针对疑似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厘清是否涉及标示不实或搀伪假冒。图/南市卫生局提供

知名老牌东成酱油承认向同行采购酱汁,自打脸「秉承古法酿制」,有酱油业者说,东成购入的应是黄豆加小麦初步发酵成的「生酱液」,再调制专属的味道,「酱油业界不少厂商都用此作法,也是公开的秘密」,错就在未清楚标示。此外,由于东成市场定位售价高于其他酱油品牌,也引发部分消费者质疑有诈欺之嫌。

嘉义市政府消保官黄崇杰说,业者应确保广告内容真实、提供给消费者的不得低于广告内容,如果广告与实际不符,即违反消费者保护法,虽没有相关罚则,消费者认为权益有受损,可以要求退货、或换给付同样东西。

台南市卫生局指出,食品若标示、宣传或广告不实,可依依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处四万元到四百万元不等罚锾。

嘉义市义兴酱油以黑豆瓮酿为主,第三代且身兼制酱师的郑棋维说,酿制酱油初步用黄豆、小麦等发酵,程序须数月甚至一年半才能制成生酱液 ,耗费时间长,如果酱油业者的发酵空间不大,产能有限,或供应市面餐饮小吃的需求大,就会直接向大厂采买生酱液。

郑棋维说,有的业者会客制化要求生酱液的咸度、总氮量等,以调制特色风味,只要让消费者觉得口味契合,鲜少追究业者是否自行发酵。

二○一五年知名酱油高价品牌豆油伯、屏东科大的薄盐酱油,都传出生产不及购买别家基底酱油,再加入独门配方调味,引发争议。

一名食品科学系老师说,制作酱油一般原料是黄豆、小麦,用曲菌、盐、水等,使用缸或槽池发酵,通常三至六个月,再经调煮、杀菌、过滤等。另一种则是化学方式调制出胺基酸液,即俗称的「化学酱油」,两种很难从味道分辨,只能看标示有无纯酿造、胺基酸液字眼。

中华医事科大食品营养系退休教授林金鹏说,须注意的是,从他厂进货的运送过程中有无维护好食品的品质,依食安角度,确实不建议如此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