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牟利!专家揭「海鲜诈欺」真相 2种鱼类错误标示最多

调查发现,美国有20%的海鲜标示错误,其中以鲈鱼鲷鱼情况最严重。(图/食力提供)

文/编辑部

当你到餐厅点了一道鲷鱼片,当然是因为你想吃鲷鱼,但其实你可能会获得其他的东西。根据「海洋环境保护组织(Oceana)」2019年最新的调查报告指出,美国有20%的海鲜标示错误,其中以鲈鱼(Sea Bass)与鲷鱼(Snapper)情况最严重,错标率分别有42%与55%。但其实,早在2016年,该组织就发现全球都有大量「海鲜诈欺(Seafood Fraud)」行为。

什么是海鲜诈欺?简单来说就是商人为获取更多的利益,以搀伪、假冒、标示等方式牟利。在海产品市场中,最常见的就是以包冰增加重量,另外还有产地不实、品名乱套加工方式混淆等等都是屡见不鲜的诈欺方式。

从海洋环境保护组织在美国当地的检测就发现,449条鱼中有20%标示不正确,好比说,用巨型鲈鱼(Giant Perch)取代鲈鱼、阿拉斯加大比目鱼(Alaskan halibut)被当做马舌鲽(Greenland turbot)等等。

千万不可以小看!错误标示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英国伦敦非营利组织「海洋管理委员会(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简称MSC)」大洋洲企划主管Anne Gabriel认为,海产品市场存在标示错误和诈欺行为,凸显了全球食品供应链复杂性。由于供应链管理不当,让监测充满挑战

Anne Gabriel指出,标示错误除了诈欺行为以外,其实也有一部分是意外,「海洋水产品在供应链中,不小心与不同的物种混合在一起。这其实也代表系统存在不良,或是缺乏可追溯性。」

此外,标示错误带来的影响可是比想像中来的惊人!首先,这会激励非法、无管制的捕捞活动,估计全球渔业每年会因此损失高达338亿美元!Anne Gabriel表示:「这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为缺乏管理,可能导致更高水平的兼捕情形以及「幽灵渔具」(Ghost net)的使用,因而破坏海洋环境。

无论在哪里捕鱼,都可能会有兼捕的情况发生,也就是偶然捕获非目标物种,例如海龟海豚等,每年至少会有破百万只海洋生物海鸟被渔具捕获而一股脑打捞上来。

幽灵渔具则是被丢弃或遗失的渔具,对海洋环境会造成严重威胁,甚至连海边游玩的人类都有被卷入的危险!它对于海洋生物的威胁程度是其他海洋垃圾的3倍。

其次,标示错误让脆弱或濒危的物种贸易无法被发现,好比说明明是濒危的鱼类却可能被当做一般鱼类贩售。第三,错误标示不仅欺骗消费者,也可能让人们食用会影响健康的鱼类。第四,消费者也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购买濒临绝种或物种稀少的海鲜!

设立监测系统 透过DNA追踪可降低错标率2016年时,海洋环境保护组织就已经发现全球都有诈欺情况出现。在那之后,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设计了一套海鲜进口监测系统(SIMP),来追踪13种(如鲍鱼石斑鱼鲨鱼等)被认定为非法欺诈性销售或采购的海洋物种,以应对这样全球性的诈欺情况。这套系统可以从边境就开始进行控管,针对DNA来进行追踪。这样的措施让标错率从2013年的33%降低到如今的20%,但是海洋环境保护组织认为问题还是存在,猖獗的诈欺行为持续对每个人造成威胁。

Anne Gabriel则指出,为了确保标示正确,需要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与分销各个阶段的可溯源性。因此海洋管理委员会的做法是「第三方监管链计划」,透过与经过验证的渔民组织合作,授权他们使用MSC的蓝鱼标签,在这个标签系统中记录超过1400个有MSC标记的产品DNA,可以明显降低错标率,对诈欺者具有有效的威慑效果。

只有更严格的标示方法不够!消费者意识也要跟上!国家地理频道指出,在欧洲,曾经有近3分之1的海洋水产品标示错误,然而更严格的标示法和消费者意识的提升,使得这一比率降至仅4%。因此要打击「海鲜诈欺」的行为,还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在美国,NOAA甚至还在官方网站设了海鲜诈骗专区,让民众可以在上面搜寻相关资料。

你以为台湾没有海鲜诈欺的情况吗?根据2016年海洋环境保护组织调查全球55个国家的结果,台湾也在榜上!这种影响是全球性的,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美国海洋生态学家Erin Spencer建议你我,花点时间了解鱼的来源,更要「花点时间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鱼类」,才不会轻易受骗。

你应该要知道的食事什么是海鲜诈欺?简单来说就是商人为获取更多的利益,以搀伪、假冒、标示等方式牟利。在海鲜市场中,最常见的就是以包冰增加重量,另外还有产地不实、品名乱套、加工方式混淆等等都是屡见不鲜的诈欺方式。

本文由食力food NEXT【有20%的海鲜标识错误!?你一定要注意的「海鲜诈欺」】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