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龙旗7年 黑发修到变白

大龙旗修复难度在于无前例可循,修复团队一边研究、一边修复,煞费苦心。(台南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提供/曹婷婷台南传真)

云林北港飞龙团大龙旗的修复人员基于保护旗面全程趴在架桥埋首修复,「脖子酸腰痛是家常便饭」。(曹婷婷摄)

有95年历史的「北港飞龙团大龙旗」,昔有「台湾第一旗」(见右图,曹婷婷摄)封号,是目前台湾刺绣织品文物尺寸最大旗帜文化部文化资产局2014年展开研究修复,因无照片底稿考据,修复团队耗时7年研究、修复(见下图,台南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提供/曹婷婷台南传真),预计今年底完成。

「修复师一路从黑发修到变白发!」云林北港飞龙团总干事吴登兴说,「北港飞龙团大龙旗」从尘封到再度问世,暌违半世纪之久,修复过程很辛苦,期待大龙旗再现风华,继续流传保存,未来成为重要古物

95年历史 台湾第一旗

大龙旗是双面三角旗帜,重逾30公斤,尺寸各为673、535、454公分,主要材质为布、金葱绣线等,龙形立体刺绣为主轴图案半立体凸出,绣有巨龙封神榜带骑人物海洋生物等,制作期间因黄金暴涨,绣庄不敷成本,前后历经嘉义、台南4间绣庄才完成,至今仍流传「台湾第一旗,车倒3间店俚语

1个龙首 要修50小时

大龙旗一问世,就被当时《台湾日日新报形容全台第一大旗」,但也因每一出阵就耗损,1970年代后未再出阵。2013年被云林县政府登录一般古物,旗帜共2面,此次修复1面,文资中心动员国内外逾30名专家投入,台湾常见30种传统技法,大龙旗就运用26种,显见大龙旗之于刺绣技法的重要。

文资中心指出,修复大龙旗的难度在于无前例可循,国外虽有更大面积织品修复案例,但非立体图案,连国外专家也视为高难度;再者,大龙旗既大且重,需动用10多人翻面,且多已看不出原本样貌,只能循褪色布料痕迹悉心比对,找出起针、收针处,模拟最初绣法路径再加以修复,煞费苦心。

修复人员说,光是1个龙首就花50小时修复,需全程趴在架桥埋首修复,确保不压到旗面,「脖子酸、腰痛是家常便饭」。文资局长施国隆说,期待大龙旗修护案成为典范,进而逐步建立台湾织品文物修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