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发现虾子Dscam 推翻无脊椎动物没抗体

▲成大副教授王涵青发现虾子免疫类抗体分子Dscam。(图/成大网站)

生活中心台南报导

虾子是台湾重要经济水产养虾业者经常为虾子不断变异疾病所苦,成大生物科技研究所副教授王涵青,发现虾子类抗体分子Dscam(Down syndrome cell adhesion molecule),Dscam除打破过去传统无脊椎动物没有抗体的学理论点,可用预防疾病的疫苗,更兼具检测各类虾子疫苗的效用,是一项划时代的发现。

◄成大发现虾子原来也有类抗体。(图/成大网站)

王涵青表示,传统免疫学概念,只有脊椎动物具有适应性免疫,也只有脊椎动物可以产生抗体,以专一性的对抗入侵物,但是她的研究团队经多年来的努力终于打破这个传统概念,领先发现虾体类适应性免疫,单一对抗入侵物的虾体类抗体分子Dscam,称之为唐氏综合症细胞黏附分子(Down syndrome cell adhesion molecule)。

王涵青表示,Dscam分子是免疫球蛋白大家族分子之一,过去在果蝇研究中发现,Dscam分子可调控神经发育外,也参与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具有某种后天免疫选择性」辨识之力,故又被称为另类后天免疫机制

王涵青领导的研究团队从白虾中发现虾体类抗体分子Dscam,并且证实此分子的免疫作用能力已于鱼类中丧失,而虾类 Dscam分子具有高度变异性,研究中发现白虾 Dscam分子异构型的产生过程,选择性剪接机制,是异于鱼类的新颖性调控方式

王涵青进一步研究,了解此分子的调控机制与作用方式,并且应用于虾类疫苗的研发,在成千上万的病原体蛋白质体中,筛选可刺激宿主专一性免疫之抗原,再以此抗原进行做为疫苗,得以刺激并获得最高的保护效力

王涵青表示,目前阶段研发的疫苗虽仍无法让虾体维持终生的专一保护效力,但可在一定的时程内,达到保护功能,尤其是最后阶段,可以保证让虾子成功收成,而未来也将继续投注在虾类专一性、记忆性免疫机制的解析,将其继续应用于虾类养殖疫苗研发。

除了做为疫苗,王涵青表示此类抗体分子可做为指示因子,借以了解疫苗作用力,她说在虾子养殖过程中,业者会依据过去的经验盲目预防性投药,但是虾子疾病的变异性大,每次投药效果难测,可以用Dscam分子做为指示因子,测试不同疫苗的效力。

王涵青说,Dscam分子的发现的确是挑战并且打破过去科学理论,发展领先全球的免疫学理论;同时对于养虾的产业,不管在疫苗制药或是饲料产业也都有关键性影响

研究团队未来将利用Dscam分子,在「虾类疫苗研发及使用标准化策略」上建立 3项重要平台,包括刺激虾类专一性免疫作用抗原筛选平台、抗原刺激效果侦测平台、再次使用疫苗刺激免疫反应时间点决定策略,未来平台建立之后,将可以造福全球的水产养殖业,减少疾病爆发,增加经济获利,并且稳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