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骗很大 餐厅2种鱼最常标错 虾球竟没虾

英国卫报分析近期44个研究、多达9,000个海鲜样本发现,全球餐厅鱼贩、超市中约36%的海鲜标示错误,一项欧洲研究显示,餐厅里最常标示错误的鱼类是「乌鳍石斑鱼」及「刺鲳」。(资料照/路透社

嗜吃海鲜的民众小心受骗,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分析近期44个相关研究、多达9,000个海鲜样本发现,全球餐厅、鱼贩、超市中约36%的海鲜标示错误,当中一项欧洲研究更显示,餐厅里最常标示错误的鱼类是「乌鳍石斑鱼」及暱称为「肉鱼」的「刺鲳」。另外,亚洲邻国大陆新加坡也被点名海鲜标示不符的问题严重。

英国《卫报》分析近期44项海鲜相关研究,研究范围扩及全球逾30国、超过9,000个来自餐厅、鱼贩、市场的海鲜样本,发现当中36%海鲜样本标示错误,显示全球海鲜标示不符、诈欺的情形相当广泛。

其中一项研究比较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澳洲纽西兰的餐厅、鱼贩、超市所贩卖的鲷鱼(snapper),发现约40%都标示错误,标示不符最严重的国家是英国及加拿大,比例达55%,其次是美国的38%。

分析指出,标示错误的状况大致可分为3种,第一种是标示为同家族的不同种,例如一项德国研究显示,48%的样本标示为扇贝王(king scallops),不过实际上是价格比较低的日本扇贝(Japanese scallop)。第二种是以价格较低的种类混充为价格高的鱼种,一项义大利研究发现,130个从当地鱼贩、市场搜集来的鲨鱼肉中,45%都是属于价格较低、不太受消费者青睐的鲨鱼种类。第三种错误竟包含濒临绝种的鱼类,一项2018年的英国研究指出,当地70%的鲷鱼样本其实是不同的鱼种,种类多达38种,当中不乏栖地受到破坏的鱼类。

《卫报》分析也发现,餐厅里海鲜标示不符的情况相当严重,一项针对欧洲餐厅、横跨23国、180间餐厅的大规模研究显示,每3间餐厅就有1间有标示不符的问题,当中西班牙冰岛芬兰、德国的情况最严重,高达40-50%,最常标示不符的鱼种为「乌鳍石斑鱼」(dusky grouper)及俗称为「肉鱼」的「刺鲳」(butterfish)。另外欧洲梭鲈鱼(pike perch)、比目鱼(sole)、黑鲔鱼、黄鳍鲔鱼(yellowfin tuna)等也经常被标错,研究指出,消费者可能有50%的机会没有吃到他们点的鱼种。

此外,亚洲两大邻国新加坡、大陆也被点名有海鲜标示不符情形。新加坡市场卖的虾球被发现主成份猪肉,一点虾也没有,约38.5%标示不符。在大陆,检测市场里30个牌子、153个烤鱼产品,标示错误率至少达58%,当中还被验出含有会致死的河豚家族种类。

不过《卫报》也指出,部份研究聚焦本来就知道可能出问题的海鲜种类,因此说36%的全球海鲜一定都标示不符,这样的说法或许不太精准摊贩、餐厅也不一定都是故意标错种类,不过对于那些将低价海鲜混充高单价海鲜来贩售的行为,很明显诈欺的成份居多。

由于海鲜取得途径相当复杂,整个供应链的处理过程也相当不透明,标示错误是相当容易、常见的事,而且能够带来很高的获利,美国非营利海洋保育组织「Oceana」副主席罗艾尔(Beth Lowell)表示,在海鲜供应链里,有非常高的机会能将低价海鲜标示为高价海鲜、将养殖海鲜标示为野生海产,标示不符的情况在各地都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