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30年後5大難題

已故台大心理系教授黄光国曾评论台湾一九九四年以来的教育改革,空有「理想」,却从未对实施后果进行「咎责」。教改推动卅年后的今日,全台四十八岁以下的国人,都可说是这些政策下的「关系人」,是否应为自己曾是教改白老鼠,而提出质疑与要求改善?

一九九四年四月十日,民间「四一○教改大游行」提出:落实小班小校、普设高中大学、推动教育现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等诉求。随后,教育部召开第七次全国教育会议,行政院接着成立「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由时任中研院长李远哲担任召集人,两年后提出成果报告,建议政府教育松绑、带好每个学生、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与建立终身学习社会,作为台湾日后教改蓝图。政府更挹注一千五百多亿,全面推动上述方案。

卅年后,全台多数中青年世代,都经历这些教改,可谓当年教育松绑与畅通升学管道的受益者,也是广设高中大学后,学历贬值的受害人。卅年间主政者不断「推出」各种新政策,形成「教改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却鲜少事后「追踪评估」!至今留下五大难解后遗症:

首先,当年广设高中与大学,留下如今大学的倒闭与退场潮,影响技职教育与学校生态甚巨。

其次,畅通升学管道与课程改革,造成学生的文史素养与数理能力整体弱化,尤其在多元入学与一○八课纲下,高中课程支离破碎化;高三整年学生更以准备升学材料为优先,上课沦为其次。结果许多理科教授必须重新为大一新生的数理化补救教学,而文科学生的论述及写作能力也不见好转。

第三,大学升学制度设计对文组科系愈加不利,出现一直想念教育的文科学生,却因指考理科成绩稍好,被分发到医学的护理系。如此人才错置的升学考试,更造成全台十多所公立女中「理盛文衰」的新现象。

第四,台湾学生至今仍很会考试,但学习动机不强。从近廿年来国际学生能力评量(PISA)来看,无论升学考试制度如何变革,许多十五岁学生的学习习惯仍未养成,自律负责的态度不足,弱势及后段学生的成绩与学习动机,仍难有起色。这些年来升学制度的不断变革,反而让私立中学趁势崛起,公立学校优秀学生大幅流失,台湾恐步上美国公立学校制度崩解的后尘。

最后,在网路盛行时代,按理更需掌握学习关键期,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沟通能力。但政策上反而从小学就全面推动数位学习、中学删减文言文比例,且未经评估就强行推动双语政策。如此一来,恐又重蹈卅年教改的老路,台湾教育怎么办?